《鬼穀子》陶弘景注
〔《鬼穀子》卷上〕〈捭闔〉第一
〔捭,撥動也;闔,閉藏也。凡與人之言道:或撥動之,令有言,示其同也;或閉藏之,令自言,示其異也。〕
粵若稽古,聖人之在天地間也。
〔若,順;稽,考也。聖人在天地間,觀人設教,必須考古道而為之。〕
為眾生之先,
〔首出萬物以前人,用先知覺後知,用先覺覺后覺,故為眾生先。〕
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,
〔陽開以生物,陰闔以成物,生成既著,須立名以命之也。〕
知存亡之門戶,
〔不忘亡者存,有其存者亡,能知吉凶之先見者,其惟知機乎!故曰:知存亡之門戶也。〕
籌策萬類之終始,達人心之理,見變化之眹焉。
〔萬類終始人心之理,變化眹跡,莫不朗然玄悟,而無幽不測,故能籌策達見焉。〕
而守司其門戶,
〔司,主守也。門戶,即上存亡之門戶也。聖人既達物理終始,知存亡之門戶,能守而司之,令其背亡而趣存也。〕
故聖人之在天下也。自古至今,其道一也。
〔莫不背亡而趣存,故曰:其道一也。〕
變化無窮,各有所歸。
〔其道雖一,行之不同,故曰:
變化無窮。然有條而不紊,故曰:各有所歸也。〕
或陰或陽,或柔或剛,或開或閉,或弛或張。
〔此二者,法象各異,施教不同。〕
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,審察其所先後,
〔政教雖殊,至於守司門戶則一,故審察其所宜先者先行,所宜後者後行之也。〕
度權量能,校其伎巧短長,
〔權謂權謀,能謂材能,伎巧謂百工之役,言聖人之用人,必量度其謀能之優劣,校考其伎巧之長短,然後因材而用。〕
夫賢不肖、智愚、勇怯、仁義有差,乃可捭,乃可闔,乃可進,乃可退,乃可賤,乃可貴,無為以牧之。
〔言賢不肖、智愚、勇怯材性一同,各有差品,賢者可捭而同之,不肖者可闔而異之,智之與勇,可進而貴之,愚之與怯,可退而賤之,賢愚各當其分,股肱盡其力,但恭己無為,牧之而已矣。〕
審定有無,以其實虛;隨其嗜欲,以見其志意。
〔言任賢之道,必審定其材術之有無,性行之虛實,然後隨其嗜欲而任之,以見其志意之真偽也。〕
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,以求其實,貴得其指,闔而捭之,以求其利。
〔凡言事者,則微排抑其所言,撥動以反難之,以求其實情。實情既得,又自閉藏而撥動之,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。〕
或開而示之,或闔閉之。開而示之者,同其情也。闔而閉之者,異其誠也。
〔開而同之,所以盡其情;闔而異之,所以知其誠也。〕
可與不可,審明其計謀,以原其同異。
〔凡有所言,有可有不可,必明審其計謀,以原其同異。〕
離合有守,先從其志。
〔計謀雖離合不同,但能有所執守,則先從其志以盡之,以知成敗之歸也。〕
即欲捭之貴周,即欲闔之貴密,周密之貴微,而與道相追。
〔言撥動之貴其周遍,閉藏之貴其隱密,而此二者,皆須微妙合於道之理,然後為得也。〕
捭之者,料其情也;闔之者,結其誠也。
〔料而簡擇,結謂系束。情有真偽,故須簡擇;誠或無終,故須系束也。〕
皆見其權衡輕重,乃為之度數,聖人因而為之慮,
〔權衡既陳,輕重自分。然後為之度數,以制其輕重。輕重因得所,而為設謀慮,使之道行也。〕
其不中權衡度數,聖人因而自為之慮,
〔謂輕重不合於斤兩,長短不充于度數,便為廢物,何所施哉!聖人因是自為謀慮,更求其反也。〕
故捭者,或捭而出之,或捭而納之。
〔謂中權衡者,出而用之,其不中者,納而藏之也。〕
闔者,或闔而取之,或闔而去之。
〔誠者,闔而取之;不誠者,闔而去之。〕
捭闔者,天地之道,
〔闔戶謂之坤,辟戶謂之干,故謂天地之道。〕
捭闔者,以變動陰陽,四時開閉,以化萬物縱橫。
〔陰陽變動,四時開閉,皆捭闔之道也。縱橫,廢起也。萬物,或開以起之,或闔而廢之。〕
反出、反覆、反忤,必由此矣。
〔言捭闔之道,或反之,令出於彼;或反之,復來於此;或反之於彼,忤之於此。皆從捭闔而生,故曰:必由此也。〕
捭闔者,道之大化,說之變也。必豫審其變化。
〔言事無開闔,則大道不化、言說無變。故開閉者,所以化大道、變言說。事雖大,莫不成之於變化,故必豫之,吉凶系焉。〕
口者,心之門戶也。心者,神之主也。
〔心因口宣,故口者,心之門戶也。神為心用,故心者,神之主也。〕
志意喜欲,思慮智謀,此皆由門戶出入。
〔凡此八者,皆往來於口中,故曰:由門戶出入也。〕
故關之捭闔,制之以出入,捭之者開也、言也、陽也;闔之者、閉也、默也、陰也。
〔言八者若無開閉,事或不節,故關之以捭闔者,所以制其出入。開言于外,故曰:陽也;閉情于內,故曰:陰也。〕
陰陽其和,終始其義。
〔開閉有節,故陰陽和;先後合宜,故終始義。〕
故言長生、安樂、富貴,尊榮顯名,愛好財利,得意喜欲,為陽,曰始。
〔凡此皆欲人之生,故曰:始曰陽。〕
故言死、憂患、貧賤,苦辱棄損,亡利失意,有害刑戮誅罰,為陰,曰終。
〔凡此皆欲人之死,故曰:陰陰曰終。〕
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,言善以始其事;諸言法陰之類皆曰終,言惡以終為謀。
〔謂言說者,有于陰言之,有于陽言之,聽者宜知其然。〕
捭闔之道,以陰陽試之。
〔謂或撥動之,或閉藏之,以陰陽之言試之,則其情慕可知。〕
故與陽言者依崇高,與陰言者依卑小。
〔謂與情陽者言,高以引之;與情陰者言,卑以引之。〕
以下求小,以高求大。
〔陰言卑小,故曰:以下求小。陽言崇高,故曰:以高求大。〕
由此言之,無所不出,無所不入,無所不言可。
〔陰陽之理盡,小大之情得,故出入皆可,何所不可乎?〕
可以說人,可以說家,可以說國,可以說天下。
〔無所不可,故所說皆可。〕
為小無內,為大無外。
〔盡陰則無內,盡陽則無外。〕
益損、去就、倍反,皆以陰陽御其事。
〔以道相成曰益,以事相賊曰損;義乖曰去,志同曰就;去而遂絕曰倍,去而復來曰反。凡此不出陰陽之情,故曰:皆以陰陽御其事也。〕
陽動而行,陰止而藏;陽動而出,陰隨而入;陽還終始,陰極反陽。
〔此言上下相成,由陰陽相生也。〕
以陽動者,德相生也;以陰靜者,形相成也。以陽求陰,苞以德也;以陰結陽,施以力也。
〔此言上之爵祿養下,下以股肱宣力。〕
陰陽相求,由捭闔也。
〔上下所以能相求者,由開閉而生也。〕
此天地陰陽之道,而說人之法也。
〔言既體天地、象陰陽,故其法可以說人也。〕
為萬事之先,是謂圓方之門戶。
〔天圓地方,上下之義也。理盡開閉,然後生萬物,故為萬事先,上下之道自此出入,故曰:圓方之門戶。〕〈反應〉第二
〔聽,言之道,或有不合,必反以難之。彼因難以更思,必有以應也。〕
古之大化者,乃與無形俱生,
〔大化者,謂古之聖人以大道化物也。無形者,道也。動必由道,故曰:無形俱生也。〕
反以觀往,復以驗今;反以知古,復以知今;反以知彼,復以知己。
〔言大化聖人,稽眾舍己,舉事重慎,反覆詳驗。欲以知來,先以觀往;欲以知今,先以考古;欲以知彼,先度於己。故能舉無遺策,動必成功。〕
動靜虛實之理,不合來今,反古而求之。
〔動靜由行止也,虛實由真偽也。其理不合於今,反求于古者也。〕
事有反而得復者,聖人之意也。
〔事有不合,反而求彼,翻得復會於此。成此在於考彼,契今由於求古,斯聖人之意也。〕
不可不察,
〔不審則失之於幾,故不可不察。〕
人言者,動也;己默者,靜也。因其言,聽其辭:
〔以靜觀動,則所見審;因言觀辭,則所得明。〕
言有不合者,反而求之,其應必出。
〔謂言者或不合於理,未可即斥,但反而難之,使自求之,則契理之應,怡然自出。〕
言有象,事有比。其有象比,以觀其次。
〔應理既出,故能言有象、事有比。前事既有象比,更當觀其次,令得自盡。象謂法象,比謂比例。〕
象者,象其事;比者,比其辭也。以無形求有聲,
〔理在玄微,故無形也。無言則不彰,故以無形求有聲,聲即言也。比謂比類也。〕
其釣語合事,得人實也。
〔得魚在於投餌,得語在於發端;發端則語應,投餌則魚來。故曰:釣語,語則事合;故曰合事;明試在於敷言,故曰:得人實也。〕
其張罝網而取獸也。多張其會而司之,道合其事,彼自出之,此釣人之網也。
〔張網而司之,彼獸自得,道合其事,彼理自出,理既彰,聖賢斯辨,雖欲自隱,其道無由,故曰:釣人之網也。〕
常持其網驅之,其言無比,乃為之變。
〔持釣人之網,驅令就職事也。或乖彼,遂不言無比,如此則為之變常易網,更有以勇之者矣。〕
以象動之,以報其心;見其情,隨而牧之。
〔此言其變也。報,猶合也。謂更開法象以動之,既合其心,其情可見。因隨其情而牧養也。〕
己反往,彼復來,言有象比,因而定基。
〔己反往以求彼,彼必復來而就職,則奇策必申,故言有象比,則口無擇言,故可定邦家之基矣。〕
重之襲之,反之復之,萬事不失其辭。
〔謂象比之言,既可以定基。然後重之、襲之、反覆之,皆謂再三詳審,不容謬妄。故能萬事允愜,無復失其辭者也。〕
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,
〔聖人誘愚,則閉藏之,以知其誠;誘智則撥動之,以盡其情。鹹得其實,故事皆不疑也。〕
古善反聽者,乃變鬼神以得其情。
〔言善反聽者,乃坐忘遺鑒,不思玄覽,故能變鬼神以得其情,洞幽微而宴夫會,鬼神本密,今則不能,故曰:變也。〕
其變當也,而牧之審也。
〔言既變而當理,然後牧之道審也。〕
牧之不審,得情不明;得情不明,定基不審。
〔情明在於審牧,故不審則不明;審基在於情明,故不明則不審。〕
變象比,必有反辭,以還聽之。
〔謂言者于象比有變,必有反辭以難之,令其先說,我乃還靜以聽之。〕
欲聞其聲,反默;欲張,反瞼;欲高,反下;欲取,反與。
〔此言反聽之道,有以誘致之,故欲聞彼聲,我反靜默;欲彼開張,我反瞼欲;欲彼高大,我反卑下;欲彼收取,我反施與。如此則物情可致,無能自隱也。〕
欲開情者,象而比之,以牧其辭。同聲相呼,實理同歸。
〔欲開彼情,先設象比而動之。彼情既動,將欲生辭;徐徐牧養,令其自言,譬猶鶴鳴于陰,聲同必應,故能以實理相歸也。〕
或因此,或因彼,或以事上,或以牧下。
〔謂所言之事,或因此發端,或因彼發端;其事有可以事上,可以牧下者也。〕
此聽真偽,知同異,得其情詐也。
〔謂真偽、同異、情詐,因此上事而知也。〕
動作言默,與此出入,喜怒由此以見其式。
〔謂動作言默,莫不由情與之出入,至於或喜或怒,亦由此情以見其式也。〕
皆以先定為之法則,
〔謂上六者,皆以先定於情,然後法則可為。〕
以反求復,觀其所托,故用此者。
〔反於彼者,所以求復於此,因以觀彼情之所托,此謂信也。知人在於見情,故言用此也。〕
己欲平靜,以聽其辭、察其事、論萬物、別雄雌。
〔謂聽言之道,先自平靜,既得其辭,然後察其事,或論序萬物,或分別雄雌也。〕
雖非其事,見微知類。
〔謂所言之事,雖非時要,然觀此可以知微,故曰:見微知類。〕
若探人而居其內、量其能、射其意也。符應不失,如螣蛇之所指,若羿之引矢。
〔聞其言,則可知其情,故若探人而居其內,則情原必盡,故量能射意,乃無一失,若合符契,螣蛇所指,禍福不差,羿之引矢,命處輒中,聽言察情,不異於此,故以相況也。〕
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後知人也。
〔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智從明生,明能生智。故欲知人,必須自知。〕
其相知也,若比目之魚;見形也,若光之與影也。
〔我能知己,彼須我知,必兩得之,然後聖賢道合,故若比目之魚。聖賢合則理自彰,猶光生而影見。〕
其察言也不失,若磁石之取鍼,舌之取燔骨。
〔以聖察賢,復何所失?故若磁石之取鍼,舌之取燔骨。〕
其與人也微,其見情也疾。
〔聖賢相與,其道甚微,不移寸陰,見情甚疾。〕
如陰與陽,如陽與陰;如圓與方,如方與圓。
〔上下之道,取類股肱,比之一體,其來尚矣。故其相成也,如陰與陽;其相形也,猶圓與方。〕
未見形,圓以道之;既形,方以事之。
〔謂向晦入息,未見之時,當以圓道導之。亦既出潛離隱,見形之後,即以方職任之。〕
進退左右以是司之,
〔此言用人之道,或升進,或黜退,或貶左,或崇右,一惟上圓方之理,故曰:以是道司之。〕
己不先定,牧人不正。
〔方圓進退若不先定,則于牧人之理,不道其正也。〕
事用不巧,是謂忘情失道。
〔用事不巧,則操末續顛,
圓鑿方枘,情道兩失,故曰:忘情失道也。〕
己審先定以牧人,策而無形容,莫見其門,是謂天神。
〔己能審定,以之牧人。至德潛暢,玄風遠扇,非形非容,無門無戶。見形而不及道,日用而不知,故謂之天神也。〕〈內揵〉第三
〔揵者,持之令固也。言上下之交,必內情相得,然後結固而不離。〕
君臣上下之事,有遠而親、近而疏;
〔道合則遠而親,情乖則近而疏。〕
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;
〔非其意,則就之而不用;順其事,則去之而反求。〕
日進前而不御,遙聞聲而相思。
〔分違則日進前而不御,理契則遙聞聲而相思。〕
事皆有內揵,素結本始。
〔言或有遠之而相親,去之反求,聞聲而思者,皆由內合相待,素結其始,故曰:皆有內揵,素結本始也。〕
或結以道德,或結以黨友,或結以財貨,或結以采色。
〔結以道德謂以道德結連於君,若之臣名為臣,實為師也。結以黨友,謂以友道結連於君王者之臣,名為臣也,實為友也。結以財貨,結以采色,謂若桀紂之臣費仲、惡來之類是也。〕
用其意,欲入則入,欲出則出,欲親則親,欲疏則疏,欲就則就,欲去則去,欲求則求,欲思則思。
〔自入出已下八事,皆用臣之意。隨其所欲,故能固志於君,物莫能間也。〕
若蚨母之從其子也。出無間,入無眹,
獨往獨來,莫之能止。
〔蚨母、螲蟷也。似蛛蜘,在穴中,有蓋,言蚨母養子,以蓋復穴,出入往來,初無間眹,故物不能止之。今內揵之臣,委曲從君,以自結固,無有間隙,亦由是也。〕
內者,進說辭;揵者,揵所謀也。
〔說辭既進,內結于君,故曰:內者,進說辭也。度情為謀,君不持而不舍,故曰:揵者,揵所謀也。〕
故遠而親者,有陰德也;近而疏者,志不合也。陰德,謂陰私相德也。
就而不用者,策不得也;去而反求者,事中來也。
〔謂所言當時未合,事過始駭,故曰:中來事。〕
日進前而不御者,施不合也。遙聞聲而相思者,合於謀,待決事也。
〔謂所行合於己謀,待之以決其事,故曰:遙聞聲而相思也。〕
故曰:不見其類而為之者,見逆;不得其情而說之者,見非。
〔言不得其情類而說之者,必北轅適楚,陳軫游秦,所以見非逆也。〕
得其情,乃制其術。
〔得其情則鴻遇長風、魚縱大壑,沛然莫之能御,故能制行其術也。〕
此用可出可入,可揵可開,
〔此用者,謂其情也。則出入自由,揵開任意也。〕
故聖人立事,以此先知,而揵萬物。
〔言以得情立事,故能先知可否,萬品所以結固而不離者,皆由得情也。〕
由夫道德仁義,禮樂計謀。
〔由夫得情,故能行其仁義道德以下事也。〕
先取詩書,混說損益,議去論就。
〔混,同也。謂先考詩書之言,以同己說;然後損益時事,議論去就也。〕
欲合者用內,欲去者用外。
〔內謂情內,外謂情外。得情自合,失情自去,此蓋理之常也。〕
外內者,必明道數,揣策來事,見疑訣之。
〔言善知內外者,必明諸道術之數,預揣來事,見疑能決也。〕
策無失計,立功建德。
〔既能明道術,故策無失計。策無失計,乃可以立功建德也。〕
治民入產業,曰揵而內合。
〔理君臣之名,使上下有序;入賦稅之業,使遠近無差。上下有序,則職分明;遠近無差,則徭役簡。如此則為國之基,故曰:揵而內合也。〕
上暗不治,下亂不寤,揵而反之。
〔上暗不治其任,下亂不寤其萌,如此天下無邦,域中曠主,兼昧者可行其事;侮己者由是而興,故曰:揵而反之。〕
內自得而外不留,說而飛之。
〔言自賢之主,自以所行為得,而外不留賢者之說。如此者,則為作聲譽而飛揚之,以釣觀其心也。〕
若命自來,己迎而御之。
〔君心既善己,必自有命來召,己既迎而御之,以行其志。〕
若欲去之,因危與之。
〔翔而後集,意欲去之,因將危與之辭矣。〕
環轉因化,莫之所為,退為大儀,
〔去就之際,反覆量宜,如員環之轉。因彼變化,雖傍者莫知其所為,如是而退,可謂全身大儀。儀者,法也。〕〈抵巇〉第四
〔抵,擊實也。巇,釁隙也。牆崩因隙,器壤因釁。而擊實之,則牆器不敗,若不可救,因而除之,更有所營置,人事亦由是也。〕
物有自然,事有合離。
〔此言合離,若乃自然之理。〕
有近而不可見,遠而可知。近而不可見者,不察其辭也;遠而可知者,反往以驗來也。
〔察辭觀行,則近情可見;反往驗來,則遠事可知。古猶今也,故反考往古,則可驗來,故曰:反往以驗來。〕
巇者,罅也,[山間]也。[山間]者,成大隙也。
〔隙大則崩毀將至,故宜有以抵之也。〕
巇始有朕,可抵而塞,可抵而卻,可抵而息,可抵而匿,可抵而得,此謂抵巇之理也。
〔朕者,隙之將兆,謂其微也。自中成者,可抵而塞;自外來者,可抵而卻;自下生者,可抵而息;其萌微者,可抵而匿;都不可治者,可抵而得。深知此五者,然後善抵巇之理也。〕
事之危也,聖人知之,獨保其用,因化說事,通達計謀,以識細微。
〔形而上者謂之聖人,故危兆才形,朗然先覺,既明且哲,故獨保其用也。因化說事,隨機逞術,通達計謀,以經緯識微,而預防之也。〕
經起秋毫之末,揮之於太山之本。
〔漢高祖以布衣登皇帝位,殷湯由百里而馭萬邦。經,始也。揮,動也。〕
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謀,皆由抵巇。抵巇,隙為道術。
〔其施外兆萌牙孽之時,托聖謀而計起,蓋由善抵巇之理,故能不失其機,然則巇隙既發,乃可行道術,故曰:抵巇隙為道術也。〕
天下分錯,上無明主,公侯無道德,則小人讒賊,賢人不用,聖人竄匿,貪利詐偽者作。君臣相惑,
土崩瓦解,而相伐射;父子離散,乖亂反目,是謂萌牙巇罅。
〔此謂亂政萌牙,為國之巇罅,伐射謂相攻伐而激射。〕
聖人見萌牙巇罅,則抵之以法:世可以治,則抵而塞之;不可治,則抵而得之;或抵如此,或抵如彼,或抵反之,或抵復之。
〔如此謂抵而塞之,如彼謂抵而得之;反之謂助之為理,復之謂因取其國。〕
五帝之政,抵而塞之;三王之事,抵而得之。
〔五帝之政,世間猶可理,故曰:抵而塞之,是以有禪讓之事。三王之事,世間不可理,故曰:抵而得之,是以有征伐之事也。〕
諸侯相抵,
不可勝數。當此之時,能抵為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