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無來,
得之於無來。夫德至矣,故妙須心解,而君不能得之臣,子不能獻之父,則得之在我而已,其來豈有自哉。
詳詳,或作辟#29。察其道,何由然哉?迷往以觀今,是以知其未能。彼立表而望者不惑,按法而割者不疑,固言有以希之也。夫望而無表、割無法,其惑之屬耶?所謂惑者,非無日月之明、四時之序、星辰之行也,因乎反玆而玆而,一作慈西之惑也。
所謂惑者,反之而已,豈必無也哉。《列子》雲天地四方,水火寒暑,無不倒錯者,蓋類是也。
惑故疾視愈亂,惇而易方。
疾視,即上所謂病視四方。故《書》曰:譬彼病目見空中華蓋,空本無華,由妄見故。惇,猶篤也。易方,《南華》所謂天地四方易位是也。蓋疾視至於天地四方易位,則其病之篤者也,非獨目視昏華而已。
兵有符而道有驗,
蓋弗迷者然後見之。
備必豫具,慮必蚤定。
否則惑矣。
下因地利,制以五行,左木、右金、前火、后水、中土,營軍陳士,不失其宜。五度既正,
左木、右金、前火、后水、中土是也。
無事不舉。招搖在上,
招搖,斗之柄端,主指者。
繕者作下,
《禮》雲:行前朱雀而後玄武,左青龍而右白虎,招搖在上,急繕其怒。即此是也。繕,猶繼也。蓋兵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,故善戰者常繕其怒#30,使再不至於衰,三不至於竭。此黃帝之所以百戰而兵不敗也。
取法於天。四時求或作生象,
四時求象,猶言求象四時也。
春用蒼龍,夏用赤鳥,秋用白虎,冬用玄武。天地已得,何物不可宰?理之所居謂之地,神之所形謂之天,知天故能一舉而四致,並起而獨或作稅成。烏乘隨隨,□蜚垂□或作秋。
未詳。
故昔善計者#31,非以求利,一作求勝。將以明數;一作明勝。昔善戰者,非以求勝,將以明勝。獨不見夫隱者乎?或有及字。設始知之,其知之者,屈已知之矣。若其弗知者,雖師而說,尚不曉也。
隱者韜潛,故其難知如此。此善戰者所以必至於明勝也。
悲乎,夫蔽象兩塞之人,未敗而崩,未死而禽。設兵取國,武之美也;不動取國,文之華或為歸也。
士益武,人不益文,
二句其實一也。變文,是以不同。
二者或作甚寡愛#32,
武事刻慘,失之少恩。
不可勝論。耳者,可以聽調聲,而不能為調聲。目者,可以視異形,而不能為異形。口者,可以道神明,而不能為神明。
凡此以明師匠能與人規矩,而不能與人巧也。故下文雲。
故先王之服師術者,呼往
迷者不反,呼之使勿往也。
發蒙,
《南華》曰:微夫子之發吾復,則吾無以見天地之大全。
釋約解刺,
約,如繩約之約。刺,如針刺之刺。
達昏開明,而且知焉。故能說適計險,
說,止息也#33。適,如往也。
歷越踰俗,軼倫越等,知略之見,遺跋眾人,或作人#34。求或作未絕紹遠,難之在前者能當之,難之在後者能章之。
章,如彰往察來之章。
要領天下而無疏,
疏之為言失也。
則或作明遠乎敵國之制。
不為敵人所制。
戰勝攻取之道,應物而不窮,以一宰萬而不總。
提要而已,如每事而總之焉,得力而給諸。
類類生之,耀或作翟名之所在。
朝廷,耀名之所在也。《傳》曰:爭名者于朝,爭利者於市。
究賢或作則能之變,極蕭楯之元,元,或作無。
蕭蕭,斧也。干謂之楯。蕭以戮人,楯以衛己。知此則知兵矣。戎之字從戈從甲,蓋兵之道如此而已。
謂之無方之傳,
究變極無則適乎變通之會矣。《南華》曰:今蘄行周于魯,是猶推舟於陸也,
勞而無功。彼未知夫無方之傳,應物而不窮者也。
著乎無封之宇。或作博。制事內不能究其形者,或無者字。用兵外不能充其功。
不得於內,斯不可成於外矣。
彼兵者,有天,有人,有地。
天時,地利,人和。
兵極人,
盡兵之事則人道得矣。
人極地或作蔽地,
人極乃地。
地極天。
地極乃天。
天有勝,
天時,故有勝。
地有維,
地利,故有維。
人有成,
人和,故有成。
故善用兵者慎
子之所慎者戰。
以天勝,以地維,以人成。三者明白#35,何設不可圖?所謂天者,非以無驗有勝,
天事窈冥,無所用質,然而不可勝也。
非以日勢之長而萬物之所受服者邪?
曰勢,五行休王孤虛之屬。
彼天生或作士物而不物者,其原陰陽也。四時生長收藏而不失序者,
《南華》曰:春夏先,秋冬后,神明之序也。
其權音也。
觸于角、章于商之屬。
音在乎不可傳者,其功英也。
其功以非糟粕,故不可傳也。
故所肆學兵,必先天權,陳以五行,戰以五音,左倍宮角,右挾商羽,
句。
征君為隨,
征,在其後。
以□或作轉無素之眾。
□,猶群也。韓信曰: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所謂敺市人而戰之也,其埶非置死地,
人自為戰,寧尚得而用之乎。蓋知此矣。
陸或作陛溺溺人,
陸溺,陸沉也#36。蓋以奇用兵,其陰謀赤地能興風波。
故能往來竇決,
不水能致風波,則彼雖如川之流,可使之竭也。《荀子》曰:厭其源,開其竇,江湖可竭。
獨金而不連,
偏任金德,隆于殺伐,不以四行連而輔之,故其弊如下所雲。
絕道之紀,或作絕。亂天之文,干音之謂,違或作達物之情。天之不綱,或作細。其咎燥或作慘凶。
燥凶,凶旱也。四時之和不成,故其答凶旱。《老子》曰:必有凶年。蓋言是也。
欲無亂逆,謹司天英;天英或無下天英二字各失,三軍無實。夫不英而實,孰有其物?
言無是也。凡物之生英而不實者有矣,未有不英而實者也。
常聖博□□古今復一日者,天地之所待而闔耳。或作耳目。
此言真聖三萬歲而成純,則天地與我為一矣。五行不能宰,五音不能制,雖遺陰陽,可也。苟為不在此域,則豈能廢陰陽之術哉。故下文雲。
故《天權神曲五音術兵逸言》曰:
天權神曲五音術兵逸言,疑若兵法一書之名。
章以禍福,禍福上或有斯字。若合符節。凡事者生於慮,成於務,失於驚。
能天第十八
原聖心之作,
句。
情隱微而後或作以起,
情,如情天地之情。言聖人盡天下之情,然後應物。
散無方而求或作永監焉,
道中庸,故求監焉。
軼玄眇而後無,
軼,如軼倫之軼。言聖人超天下之理,然後忘物。
抗澄幽而思謹焉。
道中庸,故思謹焉。
截六際而不絞,
情億微而求監,軼玄眇而思謹,此道之所以大而不盪,小而不迫也。故能截六際而不絞。六際,六合也。絞者,迫切之辭。截言以此為界。蓋六合之外,聖人存而不論;
六合之內,聖人論而不議。
觀乎孰莫,或作暮。
孰莫,猶無何也。
聽乎無罔,極乎無系,論乎窈冥,湛不亂紛,故能絕塵埃而立乎太清。往無與俱,
獨往。
來無與偕,
獨來。
希備寡屬,
食于苟簡之田,故雲希備。游于寂寞之鄉,故雲寡屬。
孤而不伴,
未嘗設對。
所以無疵。
澡雪之至。
保或作□然獨至,
保,猶安也。所謂不行而至者是。
傳未有之將然,
見於未萌。
領無首之即次,
和而不唱#37。
度十五而用事,或作度十十耑肝事往來。量往來或作力而廢興,
已往者廢,方來者興。
因動靜而結生,元作笙。
結,猶實也。生,猶華也。
能天地而舉措。
能天,能地。
自然,形也,不可改也。奇耦,數也,不可增減也。成敗,兆也,非而長也。
而,汝也#38。長,如長民之長。
故其得道以立者,地能立之;其得道以仆或作邳者,地弗能立也。其得道以安者,地能安之;得其道以危者,地弗能安也。其得道以生者,天能生之;其得道以死者,天弗能生也。其得道以存者,天能存之;其得道以亡者,天弗能存也。彼安危,埶也何可責于天道鬼神奚與?
直而推之,曲而任之。自安、自危、自存、自亡,天道豈容有貴,而鬼神亦奚與哉?
一者,或作日。德之賢也。
未離乎數。
聖者,賢之愛也。
愛,猶慕也。
道者,聖之所吏也,
史,猶任也。
至之所得也。
不離於真,謂之至人。故道者,聖人之所史,至人之所得也。
以至或作聖圖或作國弗能載,名弗能舉,口不可以致其意,貌不可以立其狀,若道之象門戶是也,
道,猶言也。
賢不肖、愚知由焉出入而弗異也。道者,開物者也,
能使之由而已。
非齊物者也。
不能序之。
故聖,道也,道非聖也。
夫聖人者,道之主也。故聖,道也,而道非聖也。
道者,通物者也,聖者,序物者也,是以有先王之道而無道之先王。
此申聖道也、道非聖也之義。
故聖人者,後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始,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終,力不若天地而知天地之任,氣不若陰陽而能為之經,不若萬物多而能為之正,不若眾美麗而能舉善指過焉,不若道德富而能為之崇,
《易》曰:崇高莫大乎富貴。高者,貴也。崇者,富也。
不若神明照而能為之主,或作王。不若鬼神潛而能著其靈#39,不若金石固而能燒其勁,不若方圓治或作活而能陳其形。昔之得道以立,至今不遷者,四時、太山是也;其得道以危,至今不可安者,苓或作苓巒堙或作甄谿、
苓,如零落之零。堙,塞也。
橐木降風
橐,蘀落之蘀。降,下也。
是也;其得道以生,至今不亡者,日月、星辰是也;其得道以亡,至今不可存者,苓葉遇霜、朝露遭日是也。故聖人者取之於埶,而弗索于察。埶者,其專而在己者也;察者,其散而之物者也。物乎物,芬芬份份,
雜亂之貌。
孰不從一出、
皆出於一。
至一易?
至一而易。
故定審於人,觀變於物。口者,所以抒心誠意也,或不能俞受或作愛究曉,
俞之言然。受,聽受也。
揚其所謂,或過其實。故行異者相非,道異者相戾。詖辭者,革或作庠物者也,
詖辭,蓋若告子之類。告子外義,聖人無之,故曰革物者也。
聖人知其所離。淫辭者,因物者也,
淫辭,蓋若墨子之類。墨子兼愛,聖人有之,故曰因物者也。
聖人知其所合。詐辭者,沮物者也,
詐,猶邪也。
聖人知其所飾。
又從而為之辭。
遁辭者,請物者也,
夷之曰命之矣。
聖人知其所極。
極,猶窮也。
正辭者,惠物者也,
不詖、不淫、不邪、不遁,謂之正辭。
聖人知其所立。立者,能效或作郊其所可知也,莫能道其所不及。
微妙之會,意不能到。況于言乎?
明諭或為論外內,后能定人。
表裹俱通,而後可以印證。
一在而不可見,道在而不可專。切譬于淵,其深不測,凌凌乎泳澹波而不竭。
涵泳溢流,莫之能竭。
彼雖至人,能以練其精神,修其耳目,整飾其身,或作飾其身體。若或作與合符節,小大曲制無所遺失,遠近邪或作干直無所不及。是以德萬人者謂之俊,德千人者謂之豪,德百人者謂之英。故聖者,言之凡也。
一本凡也下雲:而察人,聖者之功也。此所以虛傳章文,顯能未立,上下異奏,賢不如尊卑之術也。合百家為聖人,故曰言之凡也。凡者,統要之辭。
武靈王第十九
武靈王問龐煥或作煖曰:
武靈,趙武靈也。龐煥,蓋煖之兄。
寡人聞飛語流傳曰:百戰而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勝,善之善者也。願聞其解。龐煥曰:工者貴無與爭。
工,猶善也。
故大上用計謀,其次因人事,其下戰克。用計謀者,熒惑敵國之主,使變更淫或為謠俗、
使為淫俗所移。
哆暴憍恣而無聖人之數,愛人而與,無功而爵,未勞而賞,喜則釋罪,怒則妄殺,法民或作居而自慎,或作填。
刑民而自以為慎。
少人而自至,
狹人而自以為至。
繁無用,嗜或作蓍龜占,
專任卜筮而已。
□□高義下或作不合意內之人。所謂因人事者,結幣帛,用貨財,閉近人之復其口,
以賂買其近臣,使順其江。
使其所謂是者盡非也,所謂非者儘是也,離或作雖君之際用忠臣之路。
離之言問#40。
所謂戰克者,其國已素破,兵從而攻之,因句踐用此或作因陽用此,無句踐二字而吳國亡,楚用此而陳蔡舉,
靈王八年,使棄疾滅陳。十年,使棄疾定蔡。因為陳蔡。
三家用此而智氏亡,或作殘。
三家,晉、韓、魏也。
韓用此而東分。
晉頃公十二年,韓宣子與趙魏共分祁氏、單舌氏十縣。東分其謂是,乎?
今世之言兵也,皆強大者必勝,小弱者必滅。是則小國之君無霸王者,而萬乘之主無破亡也。昔夏廣而湯狹,殷大而周小,越弱而吳強,此所謂不戰或作能而勝#41,善之善者也。此《陰經》之法,
《陰經》,黃帝之書也。
夜行之道,天武之類也。今或僵屍百萬,流血千里,而勝未決也。以為功計之,每已不若是。故聖人昭然獨思,或作得恩。忻然獨喜。若夫耳聞金鼓之聲而希功,目見旌旗或作祀祺之色而希陳,手握兵刃之枋而希戰,
枋,柄也。
出進合鬭而希勝,是襄主之所破亡也。武靈慨然歎曰:存亡在身微乎哉,福之所生。寡人聞此,日月有以自觀。昔克德者不詭命,得要者其言不眾#42。
鶡冠子卷下竟
#1『真』,《四庫》本案:『一本作「貞」』。
#2『解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懈』。
#3『死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法』。
#4『疏』,《道戴》本原作『踈』。
#5『桓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□』,避宋諱。今據《四庫》本改。
#6『桓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栢』,今據史實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7『城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誠』。
#8『王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正』。
#9《四庫》本案:『一本無「則」字』。
#10《道藏》原缺『積德』二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11《道藏》本原缺『積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12此句《四庫》本作『夫強不能者僇之,其言辱』,併案:『一本此六字誤作注。又,一本無「之其言辱」四字』。
#13『搏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搏』。
#14『伍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五』。
#15同注#4。
#16《道藏》本原缺『得與』二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17『無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天』。今據後文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18『裘』《四庫》本作『仇』。
#19『搏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搏』。
#20《四庫》本脫『由』字。
#21此句《四庫》本作『由是觀之』。
#22『澄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登』。
#23『之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學』。
#24『失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矣』。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25『桓』,《道藏》本作『□』,今據《四庫》本改。注文同此。
#26『死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免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