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休曰息。
終則有始,孰知其極?一目之羅,不可以得雀,
太疏#15故也。
籠中之烏,空窺不出。
太密故也。
眾人唯唯,安定禍福?憂喜聚門,吉凶同域,
慶者在堂,吊者在門。
失反為得,成反為敗。吳大兵強,夫差以困;越棲會稽,勾踐霸世。達人大觀,乃見其可。可,或作苛。橢枋一術,奚足以游?
橢,讀如隋銎之隋。枋,讀如方變之方。夫天下之事,百出要以百變應之。而今隋方一術,則豈足游于變通之會哉?
往古來今,事孰無郵?
郵,置郵也。行者過之而巳,故事之過者為郵。
舜有不孝,堯有不慈,文王桎桔,管仲拘囚。坱軋□垠,□垠,或作葬雲。孰□得之?
此言大鈞播物,坱軋無垠,皆在壚□之內,孰□得之。
至得無私,泛泛乎若不系之舟,
任之而已。
能者以濟,不能者以復。天不可與謀,地不可與慮。聖人捐物,從理與舍。眾人域域,
域域,淺狹之貌。
迫於嗜欲。小知立趨,好惡自懼。誇者死權,自貴矜容。一本自矜容下雲徇名終身謀奈,無列士以下兩句。
《詩》曰:垂帶悸兮是也。
列士徇名,貪夫徇財。
以身逐物曰徇。
至博不給,給,或作結。
統之無要,則雖博乃更不給。何則?至道常約故也。
知時何羞?
不愧不作。
不肖繫系,或作敷俗,賢爭於時,
知也者,爭之器也。名也者,相軋也。
細故袈一本袃作襲,蒯作葪蒯,
蒯,猶芥也。袃芥,剌鯁也。
奚足以疑?事成欲得,又奚足誇?
此言如意與不,無足欣戚。
千言萬說,卒賞謂何?
此言理盡于上而彼之繁言雖累千萬,猶當賞此。
勾踐不官,
勾踐嘗臣于吳。
二國不定;文王不幽,
幽於美里。
武王不正;或作武王不執正。管仲不羞辱,名不與大賢,功不得與三王#16,鉦面備矣。
備知第十三
天高而可知,地大而可宰。萬物安之?人情安取?伯夷、叔齊能無盜,而不能使人不意己。
橫逆豈可必哉?
申徒狄
殷之末世枯槁者也。
以為世涵濁不可居,故負石自投于河,不知水中之亂有逾甚者。德之盛,山無徑跡,澤無橋樑,不相往來,舟車不通。何者?其民猶赤子也,
《老子》曰: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
男曰赤子,女曰嬰兒。
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,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。是以鳥鵲之巢可俯而窺也,伶,麋鹿羣居可從而系也。
烏鵲性猜瞿,麋庇性驚決,放此主言之。
至世之衰,父子相圖,兄弟相疑。
夫父子,天性也;兄弟,天倫也。恩信素足,非自外至。故跟市人之足則辭以脫悞,兄則以嫗,大親而已矣。令德下衰而至於父子相猶、兄弟相□者,豈其性固異於古也哉?蓋治之之過也。
何者?其化薄而出於相以有為也。
此言不能相與于無相與#17,相為于無相為,故其弊至此。郭象曰:夫體天地、冥變化者,雖手足異任、五藏殊管,未嘗相與而百節同和,斯相與于無相與也;未嘗相為而表裹俱濟,斯相為于無相為也。若乃役其心志以恤手足,運其殷肱以營五藏,則相營愈篤而內外愈困矣。蓋知此也。
故為者敗之,治者亂之,敗則傰,
傰,黨也。
亂則阿,阿則理廢,佣則義不立。堯傳舜以天下,故好義者以為堯智,其好利者以為堯愚。湯、武放弒利其子,好義者以為無道,
此言何謂也?若予所學則唯好義者以為有道。
而好利之人以為賢。為或無為字彼世不傳賢,故有放君。君好傰阿,故有弒主。夫放弒之所加,亡國之所在,吾未見便樂或作見其便樂而安處之者也。夫處危以妄安,循哀以損樂,是故國有無服之喪、無軍之兵,可以先見也。是故箕子逃
逃,逃禍也,非謂逃而去之。孔子曰:微子去之,箕子為之奴。
而搏裘牧#18,
《宋世家》曰:南宮萬殺湣公于蒙澤,大夫裘牧聞之,以兵造公門,萬搏牧,牧齒著門死。即其事也。
商容拘而蹇叔哭。
蹇叔,秦臣也。穆公襲鄭,蹇叔哭之。
昔之登高者,下人代之□,或作殪。
□,怖也。
手足為之汗出,
怖故為之汗濡。
而上人或無人字乃始摶折枝而趨操木#19,
言傍觀者為之驚懼,而登高之人雖危莫知焉,乃始摶而折枝,趨而操木。
止之者僇,
止之使勿爾者,復受僇焉。凡此以況處危忘安,而諫者蒙辱之義。
是故天下寒心而人主孤立。今世之處側者皆亂臣也,其智足以使主不達,其言足以滑政,其朋黨足以相育于利害。昔湯用伊尹,周用太公,秦用百里,
百里奚也。
楚用申麃,
申包胥也。
齊用管子,此數大夫之所以高世者,皆亡國之忠臣所以死也。
此言古之人其才一也,或以高世,由亦或以死者#20,所遇之君異也。
是觀之#21,非其智能難與也,乃其時命者不可及也。
此言伊、呂、申、管之才,人非莫及也,而箕、裘之徒卒以殺辱者,無其時命故也。
唯無如是,
無其時命。
時有所至而求,或作袁,又或作表。
有君無臣,故雖時有所至而上求焉。
時有所至而辭,
有臣無君,故雖時有所至而下辭焉。
命有所至而闔,或作合。
闔,猶辭也。
命有所至而辟。或作闕。
辟,猶求也。
賢不必得時也,不肖不必失命也,是故賢者守時而不肖者守命。
守命,猶委命也。
今世非無舜之行也,不知堯之故也;非無湯、武之事也,不知伊尹、太公之故也。費仲、惡來得辛紂之利,而不知武王之伐之也;比干、子胥好忠諫,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。費仲、惡來者可謂知心矣,而不知事;比干、子胥者可謂知事矣,而不知心。聖人者,必兩備而後能究一世。
兵政第十四
龐子問鶡冠子曰:用兵之法,天之、地之、人之,賞以勸戰,罰以必眾。或作恐眾。五者已圖,然九夷用之而勝不必者,其故何也?
得其戰矣,未得其所以戰也,故九夷用之而不必勝。語曰:以書御者,不盡馬之情。此之謂也。故曰:夫子馳亦馳,夫子趨亦趨,夫子奔逸絕塵,而回瞠若乎其後。其近是乎?
鶡冠子曰:物有生,
生,猶化也。
故金木水火未用而相制。
此言前期而勝也。
子獨不見夫閉關乎?立而倚之,則婦人揭之。或作易褐之上。仆而措之,則不擇性而能舉其中。
句。
若操其端,則雖選士不能絕地。關尚一身而輕重異之者,執使之然也。夫以關言之,則物有而執在矣。九夷用之而勝不必者,其不達物生者也。
此言不達事變物化,故輒敗北。《素問》曰:物生之謂化,物極之謂變。
若達物生者,五尚一也耳。龐子曰:以五為一,奈何?鶡冠子曰:天不能以早為晚,地不能以高為下,人不能以男為女,賞不能勸不勝任,
金帛在前,不能使尪者負。
罰不能必不或無不字可。
斧鉞在后,不能使啞者嗚。
龐子曰:取功,奈何?鶡冠子曰:天不能使人,人不能使天。因或作固物之然,而窮達存焉。之二也,在權在埶。在權故生財有過富,在執故用兵有過勝。財之生也,力之於地,順之於天;兵之勝也,順之於道,合之於人。其弗知者,以逆為順,以患為利。以逆為順,故其財貧;以患為利,故其兵禽。昔之知時者與道證,或作澄#22。弗知者危神明。道之所亡,或作厈。神明之敗,何物可以留其創?
留,猶止也。使創不伸曰留。
故曰:道乎道乎,或作道道乎。與神明相保乎。龐子曰:何如而相保?鶡冠子曰:賢生聖,
賢上生聖。
聖生道,道生法,法生神,
一陰一陽之謂道。制而用之謂之法。利用出入、民咸用之,謂之神。
神生明。
神下生明。
神明者,正之末也。
偏生合,公生明,誠信生神。故曰正之末也。
末或無末字受之本,是故相保。
學問第十五
龐子問鶡冠子曰:聖人之問服師也#23,
服,事也。
亦有終始乎?抑其拾或作舍。下同誦記辭,闔棺而止乎?鶡冠子曰:始於初問,終於九道。若不聞九道之解,拾誦記辭,闔棺而止,以何定乎?
此言非獨白紛如也,雖至闔棺而止,尚不足以定之也。故所貴乎問學者,豈誦說之云乎?在於得書之體,得言之解。
龐子曰:何謂九道?鶡冠子曰:一曰道德,二曰陰陽,三曰法令,四曰天官,五曰神征,六曰伎藝,七曰人情,八曰械器,九曰處兵。龐子曰:願聞九道之事。鶡冠子曰:道德者,操行,所以為素也。
素如獻素之素。道德,操行之本,故曰素也。
陰陽者,分數,所以觀氣變也。
《周官》保章氏雲:以星土,以雲物,以十有二歲,以十有二風,占天地之災祥。
法令者,主道治亂,國之命也。天官者,表儀祥兆,下之應也。
此言學問之序。道德已明而陰陽次之,陰陽已明而法令次之;三者備矣,然後可以言治矣。天官,冢宰是也。百官取揆,故曰表儀。造始而已,故曰祥兆。此以靜唱,彼以動和,故曰下之應也。
神征者,風釆光景,所以序怪也。
《祭義》所謂其氣發揚于上,為昭明煮蒿悽愴。此百物之精也,神之著也。
伎藝者,如勝同任,或為住。所以出無獨異也。
《周官》六德則異之以智、仁、聖、義、忠、和,六藝則同之以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。
人情者,小大、愚知、賢不肖,雄俊豪英相萬也。械器者,假乘焉,或作馬。世用國備也。處兵者,威柄所持,立不敗或作取之地也。九道形心,謂之有靈,
形,著見也。
后能見變而命之,
物至能名。或曰:奇見異聞為變。《列子》曰:大禹行而見之,伯益知而名之。蓋此類也。
因其所為而定之。若心無形靈,或作虛。辭或有傳字雖摶捆,
捆,猶叩椓也。
不知所之。彼心為主,或作至則內將使外;內無巧驗,
精不足以揆道,粗不足以驗物。
近則不及,遠則不至。龐子曰:或有曾聞字。禮、樂、仁、義、忠、信,願聞其合之於數。鶡冠子曰:所謂禮者,不犯者也。所謂樂者,無菑或作薔者也。所謂仁者,同好者也。所謂義者,同惡者也。所謂忠者,久愈親者也。所謂信者,無二響者也。聖人以此六者,或無者字卦世得失逆順之經。
卦,猶卜也。
夫離道非數,不可以□□緒端;不要元法,不可以心體。
劊,猶郀也。《南華》曰:墮其肢體,黜其聰明。又曰:夫道復載天地,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。
表術或無表字裹原,
術,如術業之術。原,如原道之原。
雖淺不窮;中虛外博,雖博必虛。龐子再拜曰:有問戒哉。雖毋如是,冥或無其字材乃健。弗學孰能,此天下至道,而世主廢之,何哉?鶡冠子曰:不提生於弗器,
器故提之。
賤生於無所用。中河失船#24,一壺千金。
壺,瓠也,佩之可以濟涉。南人謂之腰舟。
貴賤無常,時使物然。常知善善,昭繆不易,一揆至今。不知善善,故有身死國亡,絕祀滅宗。細人猶然不能保壽,義則自況。
此言細人且爾也,況於己乎?其義當以自況。
世賢第十六
卓襄王問龐煖曰:夫君人者,亦有為其國乎?
卓,當為悼。此趙悼襄王也。蓋趙孝成王卒,子偃立,是為悼襄王。襄王三年,龐煖將攻燕,擒其將劇辛。
龐煖曰:王獨不聞俞跗之為醫乎?已成必治,鬼神避之。楚王臨朝,為隨兵故。若堯之任人也,不用親戚,而必使能其治病也,不任所愛,必使舊醫。
《語》曰:老醫少卜。蓋老醫更病多矣,堯故使之。
楚王聞傅,暮□在身,
□,蓋病也。
必待俞跗。
俞跗,蓋非楚人。此亦寓言。傳曰:上古之時,醫有俞跗,治病不以湯液、體酒、饞石、蹻引、案桃、毒熨,而割皮解肌,訣肌結筋,搦髓腦,浣腸胃,練精易形。此雖已成,所以必治,而鬼神避之也。
卓襄王曰:善。龐煖曰:王其忘乎?昔伊尹醫殷、太公醫周武王、百里醫秦、申麃醫郢、
郢,荊所都。
原季醫晉、
《國語》曰:晉文公使原季為卿。
范蠡醫越、管仲醫齊,而五國霸。其善一也,然道不同數。卓襄王曰:願聞其數。煖曰:王獨不聞魏文侯之問扁鵲耶?
扁鵲,勃海鄭人也,姓秦氏,名越人。
曰:子昆弟三人,其孰最善為醫?扁鵲曰:長兄最善,中兄次之,扁鵲最為下。魏文侯曰:可得聞邪?扁鵲曰:長兄于病視神,未有形而除之,
此神醫也,為之於未有。《周官》曰:疾醫曰以五氣、五聲、五色視其死生,兩之以九竅之變,參之以九藏之動。夫昧於在神,而以五氣、五聲、五色視其死生,更以參兩驗之,亦已麤矣。然《周官》言此而已者,蓋中材之法也。歧、附豈世有哉?
故名不出於家。
名在門內而已。《老子》曰:太上下知有之,其次親之譽之。
中兄治病,其在毫毛,
此明醫也,治之於末亂。所謂造形而悟者也。
故名不出於閭。
其閭里知之矣。
若扁鵲者,才血脈,投毒藥,副肌膚間,而名出聞于諸侯。
其所能愈麤,其所聞愈遠。
魏文侯曰:善。使管子行醫術以扁鵲之道,曰桓公幾能成其霸乎#25?
管仲匡救桓公,常在其細,故能以其君霸。蓋桓公實怒少姬,南襲蔡,管仲因而伐楚,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。桓公實北征山戎,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。方是之時,諸侯莫或知焉。此其治毫毛者也。
凡此者不病病,
或雲不病。至於病而治之,不亦晚乎?疾甚曰病。
治之無名,或雲治無名使或作便之無形,
夫病之形名著矣,然後使醫,此桓侯之所以死也#26。
至功之成,其或作六下謂之自然。
針艾之功無所欣賴,故其昧者謂之自然。推之於治,此擊壤之民所以不知堯舜之力也。
故良醫化之,拙醫敗之,雖幸不死,創伸股維。
維,牽孿也。
卓襄王曰:善。寡人雖不能無創,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。
庶幾管仲者出焉。
天權第十七
挈天地而能或無能字游者,
《南華》所謂旁日月、挾宇宙者類此。
謂之還或作環。又或作繹名
常住真際而不逐于名。
而不還於名之人。
區區外慕,逐物喪己,常為造化負之而走,豈能挈天地而游哉?
明照光照,不能照己之明是也。
離朱方晝拭眥,百步之外明燭鬚眉,而不能近視其睫。則逐物不反靈於人者,雖明照如月、光照如日,而不能照己之明,何足怪哉。
獨化終始,隨能序致,致,或作故。獨立宇宙無封,謂之皇天地。
無封,無吵域也。革曰#27:四海之外,無極無盡,猶齊州也。束行至營,人民猶是也;問營之東,后猶營也。西行至幽,人民猶是也;問幽之西,復猶幽也。
浮懸天地之明,
四時之運,轉移日月,埶若浮懸。
委命相鬲謂之時。
且然無間謂之命,四時之運委之而已。然而木敷、金歛、火炎、水冽,譬如耳、目、鼻、口,皆有所用,不能相通。
通而鬲謂之道。
道故有塞有通。
連萬物,領天地,天地下有建報重九明五字。合膊膊,一作搏,或為宇宙二字。
同根,命曰宇宙。
闔天之謂宇,辟宇之謂宙。二者相須而立,故曰合膊同根。
知宇,故無不容也;
有實而無乎處者,宇也。知宇,故無不容。
知宙,故無不足也;
有乎長而無本□者,宙也。知宙,故無不足。
知德,德,或作隱。故無不妥也;
知德故所遇于地者,不擇而安之。
知道,故無不聽也;
知道故所受于天者,不辭而聽之。
知物,故無不然也。
因其所然而然之,萬物莫不然也。
知一而不知道,故未能裹也。
不能視己之明,故曰未能裹也。
昔行不知所如,往而求者則必惑。
蓋昔之亡羊者曰:岐之中又有岐焉,吾不知所之,是以反也。都子曰:大道以多岐喪羊,學者以多方喪生。
索所不知,求之象者則必弗得。
象者,意之筌蹄。夫索所不知,求之筌蹄,而不知求之言意之表,豈足以得其粹哉。輪人曰:公之所讀,是古人之糟粕。已尋繹鶡冠子之意,蓋將發蒙解惑,使人致一而求道于言意之表,故有此言。而下文雲。
故人者莫不蔽于其所不見,鬲于其所不聞,塞于其所不開,詘于其所不能,制于其所不
勝。世俗之眾,籠乎此五也,而不通此。未見而有形,
危機雖未兆見,而理已有焉。
故曰有無軍之兵,有無服之喪,人之輕死生之故也,人之輕安危之故也。
以故,是以知之。
夫蚊虻墜乎千仞之谿,
注谷曰谿。
乃始翱翔而成其容;容,或作客。
成其翱翔之容。高飛曰翱。布翼不動曰翔。
牛馬墜焉,碎碎,或作缽。而無形。由是觀之,則大者不便,重者創深。
此言貴高之蹶#28,其患大矣。《老子》曰: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。
兵者,涉死而取生,陵危而取安。是故言而然,道而當。當,或為富。道而當,一作道奠富。
言而然,然後道而當。道,猶行也。
故一蚋噆膚,不寐至旦;半糠入目,四方弗治。所謂蔽者,豈必障于幅度帷□、隱於帷薄哉。
細曰□,麤曰薄。
周平弗見之謂蔽,
昔齊人有欲金者,清旦之市,攫人之金,以為取金之時徒見金,不見人。蓋嗜欲之亂人心如此。豈必四周有物障之也哉?
故病視而目弗見,疾聽而耳弗聞。蒙或無蒙字故知能與其所聞見俱盡,
句。
鬲鬲,或作高。故奠務行事與其任力俱終,
句。
塞故四發上統上統,或作上紇而不續,□□而消亡。夫道者,必有應而後至;后至,一作后合至。
觀之於易見矣。
事者,必有德而後成。夫德,知事之所成,成之所得,而後曰我能成之。成無為,
成之於無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