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聖,詳或作祥理、或無詳理二字,作庠惡。
深契于理。
惡離制命之柄、制命之柄或無離字。
《老子》所謂:魚不可脫于淵,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歛散華精以慰地責或作蔶#37天者也。
此言神聖契理而有以制命,則虀粉萬物而不為戾,雖以慰地責天,可也。昔者老子上毀五帝、通及三皇,而西域之學有喝佛罵祖者,豈近是' 乎?
調味、章色、正聲,以定天、地、人事三者,畢此矣。
其道如上所謂,則天、地、人事豈有出於此乎?
泰錄第十一
入論泰鴻之內,出觀神明之外,定製泰一之衷,
衷之言,中也。無所出入為定。
以為物稽。
入而論泰鴻之內,出而觀神明之外,定而制泰一之衷,便物取稽焉。
天有九鴻,
《拾遺記》曰:望三壺如聚米,視八鴻若縈帶。說者以為:八鴻,八方之名。鴻,鴻大也。然則九鴻蓋九圍歟?
地有九州,
此即鄒子所謂九州,蓋非禹別者也。
泰一之道,九皇之傅,請成於泰始之末。
泰一之道至矣,故上篇雲:九皇受傅,以索其然之所生。而今此又言其傅嘗請成於泰始,蓋非泰始莫足以知焉。其曰末者,言順下風而請也。
見不或無不字詳事于名理之外,
此言才見其事之略而已,更當要其會歸。故下文雲。
范無形,嘗無味,以要名理之所會。范者,味之正也。
范者,形也。正,如復怨其正之正。蓋形受養于味者也。
味者,氣之父母也。
氣不足,補之以精。精不足,補之以味。
精或作清微者,天地之始或作所治也。
言形、言味而又言此者,蓋將要名理之所會,又當致此三者也。
不或無不字見形臠而天下歸美焉,
臠,肉也。
名屍神明者,大道是或作正也。夫錯行合意,扶義本仁,或作收。積順之所成,先聖之所生也。行其道者有其名,為其事者有其功。
此言仁義之治,故行其道者有其名,為其事者有其功。若夫聖人無名,神人無功,乘于道德而游乎萬物之上,則豈局于仁義之域哉。故下文雲。
故天地成於元或作無氣,萬物乘于天地,
元氣,太虛也。太虛含天地,天地含萬物,故其言如此。
神聖乘或作秉于道德,
《南華》所謂無訾無譽、一龍一蛇者也。
以究其理。
或雲:萬物乘于聖,秉于道德,以救其聖神#38,以究天地萬物之理。
若上聖皇天者,先聖之所倚威立有命也。
堯、舜、三代誥命未嘗不稱天者,蓋以倚威立命而已。若夫致治之自,則豈可以取頼于天哉?是在我者也。此紂之矯誣上帝而無益於亂。故下文雲。
故致治之自在己者也。招高者高,招庳者庫。
此言治之污隆,顧我所以招之如何。未有囿於管、晏之卑,而可以招堯、舜之高者也。
故成形而不變者,度也;未離己而在彼者,狎漚也#39。
如狎漚者,心動于內則漚烏舞而不下,此未離己而在彼者也。
陳體立節,萬世不易,天地之位也。分物紀或作他名,文理明#40別,神聖之齊也。
齊,如齊量之齊。
法天居地,去方錯圓,或作督。
方以智則滯,圓而神則通。
神聖之鑒也。象說名物,
擬之者,象也。議之者,說也。
成功遂事,隱彰不相離,
神聖之教,
不即不離,而至妙之所會者更麤,至高之所適者反下。隱顯豈相離哉。
神聖之教也。
天一位,地一位,聖人蔘于兩間以齊。齊之而以彼鑒此,以此教彼,則天下之理得矣。然後萬物各遂其生。故下文雲。
故流分而神生,
流分,謂水也。天一生水,其於物為精。精聚而後神從之。
動登而明生,
動登,謂火也。地二生火,其於物為神。神會而後識從之。
明見而形成,形成而功存。故文者,所以分物也;理者,所以紀或作地名也。天地者,同事而異域者也。
天域于上,地域于下。
無規圓者,天之文也。無矩方者,地之理也。天循文以動,地循理以作者也。二端或作聖端者、神之法也。
神明之法,如是而已。
神聖之人後或作命,先天地而尊者也。後天地生,然知天地之始;先天地亡,然知天地之終。道包之;故能知度之;
其道圍乎天地之外,故知能知之,義能度之。
尊重焉,故能改動或無動字之;
拔陰陽,移寒暑。
敏或作數明焉,故能制斷之。敏,或為數。精神者,物之貴大者也;
精神之外,皆其緒餘土直者也。
內聖者,
或作聖內。
精神之原也。
外王者乃其緒餘土直,則內聖者精神之原也。
莫貴焉,故靡不仰制焉。制者,所以衛精、擢神、致氣也。
精欲嗇,神欲養,氣欲專,故其辭如此。擢者,秀拔之辭。
幽則不洩,蕳或作聞則不煩,不煩則精明達,
明太用則昏,精太用則竭。
故能役賢能,使神明,
無為也,故能用天下而有餘。
百化隨而變,終始從而豫。
豫,暇豫也。
神明者,積精微全粹之所成也。聖道神方,或作萬。要之極也。
要其會歸,至於此而極矣。
帝制神化,治之期也。
至矣,盡矣,不可以有加矣。
故師或無師字為君而學為臣,
教者為君,學者為臣。
上賢為天子,次賢為三公,高為諸侯。
高者以為諸侯。
易姓而王,不以祖或作禮籍為君者,欲同一善之安也。
堯授舜,舜#41授禹,用此道也。
彼天地動作于胸中,然後事成於外;萬物出入焉,然後或作然同生物無害。
聖人心外無法而氣合於神,神合於無。天地之大,萬物之多,動作出入反在於胸中,則事豈有不成,物豈有不利哉?
闓闔四時,引移陰陽,怨沒澄物,
疑。
天下以為自然,
百姓謂我自然是也。
此神聖之所以絕眾也。
子貢曰:仲尼,天也,不可階而升也。
聖原神文,有驗而不可見者也。
有情有性,無為無形。
故過人可見、絕人未遠也,
《南華》曰:南行者至於郢,北面而不見冥山,是何也?則去之遠矣。
神明所以類合者也。故神明錮結其絃,
紘者,取譬于冠。而錮結雲者,以明無危墮之患也。
類類生成,用一不窮。或作用不窮一。
所謂仲尼神明也,小以成小,大以成大,至於山、川、烏、獸、草、木,裕如也。
影則隨形,響則或作明應聲,故形、聲者,天地之師也。
隨而應之,故曰師也。
四時之功,陰陽不能獨為也。聖王者,不失本末,故神明終始焉。
輔相導陰陽終始四時之功。
卒令八風三光之變,經或作纏氣不常之故,孰不韶請或作諸都或作鄙理焉。
都之為言,總也,讀如都鄙之都。此言人保聖人,故陰陽失和,詔而請之,使總理焉。雖然,大亂之本,實始於此。此庚桑楚所以不釋于老聃之言。故下文雲。
故神靈威明上變光,
老聃所謂上悖日月之明。
疾徐緩急中動氣,
老聃所謂中墮四時之施。
煞傷毀禍下在地。或作征下在地。
老聃所謂下爍山川之精。
故天地陰陽之受命,取象于神明之效,既已見矣。
其效如上所謂,亦已見矣。雖然,豈遂可以無聖人之治哉?故下文雲。
天者,氣之所總出也;
所謂虹霓也,霜露也,風雨也,積氣之成乎天者也。
地者,理之必然或作理然之必也。
無可無不可者,天道也。地道則取必焉。
故聖人者,出之於天,
其道常出於天。
收之於地。
不肯出於地也。
在天地若陰陽或無陽字者#42,杜燥濕以法義,與時遷焉。或無焉字。
若陰者以法義杜燥,若陽者以法義杜濕。度萬雲:神濕則天不生水,形燥則地不生火。
三者#43,聖人或無人字存則治、亡則亂者,天失其文,地失其理也。以是或作文知先靈,
先靈,先王之靈。
王百神者,上德執大道。凡此者,物之長也。及或作乃至乎祖籍之世代繼之君,身雖不賢,然南面稱寡猶不果亡者,其能受教乎有道之士者也。不然而能守宗廟存國家者,未之有也。
鶡冠子卷中竟
#1《四庫》本案:『一本音下缺一字;又,聲上多一「故」字疑悞』。
#2『燥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屎』,誤。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3『俔』,《四庫》本百子本作『視』,是。
#4此句《四庫》本作『一本元缺,一本字或作知,或作如』,併案:『一本元缺以下十三字,與正文不相應;疑當在下文「知無道」知字之下,而錯悞於此。今姑仍之』。
#5『紐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組』。注文同此。
#6『執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孰』,併案:『一本作執,非』。
#7『執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孰』,併案:『一本作執,非』。
#8『立官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主官』。
#9『賓士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平法』。
#10《道藏》本原脫『一本』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11『王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主』。
#12《道藏》本原缺『司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13『后王』《道藏》本原作『后二』,誤。今據後文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14『及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反』,誤。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15『遠乎近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遠之近』。
#16『提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是』,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17『普遍』《四庫》本作『善徧』。
#18《四庫》本案:『一本無掩字』。
#19『往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狂』。
#20『遠臼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遠白』。
#21『族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疾』。
#22『提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□』。注文同此。
#23『申正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中正』。
#24『各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名』。
#25『草』《四庫》本作『莫』。
#26《四庫》本無『此』字。
#27《四庫》本案:『一本「且」作「旦」』。
#28『孰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誰』。
#29《四庫》本案:『一本「也」下有「焉」字,誤』。
#30『陳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謂』。
#31《道藏》本原缺『至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32『帝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指』。
#33《道藏》本原缺『時各』二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34《道藏》本原缺『東方』二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35『溫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蘊』。
#36『向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白』。
#37『蔶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貴』。
#38《道藏》本原缺『神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39《道藏》本原缺『狎漚』二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40『理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聖』。
#41《道藏》本原脫『舜』字。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補。
#42《道藏》本原缺『天地』二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43『三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二』。
鶡冠子卷下
陸佃解
世兵第十二
道有度數,故神明可交或作效也。
《易》曰: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。
物有相勝,故水火可用也。
東西南北,故形名可信也。
有方矣,然後形名著焉。
五帝在前,三王在后,上德已衰矣,兵知俱起。黃帝百戰,
百戰之數未盡聞也。蓋與炎帝戰于坂泉之野三,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七十二,此其大略也。
蚩尤七十二,或雲無二字。堯伐有唐,
《傳》雲:堯佐帝摯,受封于唐,二十而登帝位。今此雲堯伐有唐,未詳聞也。伐或作代。
禹服或作伐有苗,天不變其常,地不易其則,陰陽不亂其氣,生死不俛其位,三光不改其用,神明不徙其法,
善用兵者,其道如此。
得失不兩張,成敗不兩立。所謂賢不肖者,古今一也。君子不惰,真人不怠#1,
怠然後解,解然後墮,故君子言墮,真人言怠。《禮》雲: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#2。
無見久貧賤。則據簡之伊尹酒保、
保,佣保也。
太公屠牛、
《傳》曰:太公少貧,賣漿,值天涼;屠牛賣肉,值天熱而肉敗。
管子作革或作草,百里奚官奴,
百里奚,虞人也。虞亡,晉主辱之,以勝穆姬,而飯牛于秦,豈此所謂官奴者乎?
海內荒亂,立為世師,莫不天地善謀。日月不息,迺成四時,精習象神,
《南華》曰:鐵成見者驚猶鬼神。豈謂是乎?
孰謂能之?
言非不學而能也。
素成其用,先知其故。
所謂始乎故,長乎性,成乎命。
湯能以七十里放桀,武王以百里伐紂,知一不煩,
知一則簡。
千方萬曲,所雜齊同,
會之有元,故不能異也。
勝道不一,
制勝之道,夫豈一端而已。
知者計全,
戰必勝,攻必取。
明將不倍時而棄利,勇士不怯死而滅名#3。欲踰至德之美者,其慮不與俗同。
徇俗則病佣,欲踰至德之美難矣。
欲驗九天之高者,行不徑或作經請。
安可以問塗而至也。九天具見《鴻烈真經》。蓋若南方曰朱天,北方曰玄天,中央曰鈞天之類。
是以忠臣不先其身而後其君,寒心孤立,懸命將軍,野戰則國弊民罷,城守則食人灼骸,或作火體。
易子而食,析骸而炊。
計失,其國削主困,為天下笑。持國計者,可以無詳乎?固有過計,有嘗或作賞試。
嘗試失之疏#4,遇計失之細,事貴取中而已,明此所當審也。
是以曹沬為魯將,與齊三戰而亡地千里。使曹子計不顧后,刎頸而死,則不免為敗軍擒將。曹子以為,敗軍擒將非勇也,國削名滅非智也,身死君危非忠也。夫死人之事者,不能續人之壽,故退與魯君計。桓#5公合諸侯,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#6公墠位之上,顏色不變,辭氣不悖,三戰之所亡一旦而反,天下震動,四鄰驚駭,名傳後世。扶杖于小愧者,大功不成,故曹子去忿悁之心,立終身之功,棄細忿之愧,立累世之名。故曹子為知時,魯君為知人。劇辛為燕將,與趙戰,軍敗;劇辛自剄,燕以失五城。自賊以為禍門,身死以危其君,名實俱滅,是謂失,此不還人之計也,
言其計劃無後之爾。
非過材之莿也。
此言賢者城#7重其死。雖然,曹沬之事適遭管仲,不欲愈一小快而以齊信于諸侯,枚能成其名也。若夫李陵之降,欲以報漢而卒族妻母,隴西之士用為恥焉。則沬之劫政豈可以為常哉?矧又霸者之事也。至於王德之人#8,誠信素明,則將無與魯地而誅沬矣,何足貴乎?
夫得道者務無大失,凡人者務有小善,小善積則#9多惡、欲多惡則不積德#10,不積則多難#11,或雲多惡則多難,無則不下五字。多難則濁,濁則無知;多欲則不博,不博則多憂,多憂則濁,濁則無知。欲惡者,知之所昏也。夫強不能者僇,
僇之言辱#12。
是劇辛能絕而燕王不知人也。昔善戰者,舉兵相從,陳以五行,戰以五音,指天之極,與神同方,類類生成,用一不窮,明者為法,微道是行,齊過進退,
齊,不過也。
參之天地,出實觸虛,
吳奔東南,亞夫使備西北,蓋知此矣。
禽將破軍,發如鏃或作鍭矢,動如雷霆,暴疾檮虛,殷若壞牆,
殷,壞聲也。
執急節短,
《孫子兵法》曰:其執險,其節短。
用不縵縵,避我所死,就吾所生,趨吾所時,援或作授吾所勝,故士不折北,兵不困窮。得此道者,驅用市人,乘流以逝,或作游。與道翱翔。翱翔授取,錮據或作豫堅守;呼吸鎮一作推,或作損移,
鎮,不移也。
與時更為。一先一后,音律相奏;或作奉。一右一左,道無不可。受數于天,定位於地,成名於人。彼時之至,安可復還?或作復還至。
復,反覆也。還,回還也。
安可控搏#13?
控,引也。搏,持也。復還言不可御,控搏言不可止。
天地不倚,錯以待能。度數相使,陰陽相攻,死生相攝,氣威相滅,虛實相因,得失浮或作得失相浮縣。
浮縣,言無定也。
兵以勢勝,
兵法曰: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,勢也。
時不常使,蚤晚絀贏,反相殖生。
變化無窮,何可勝言?水激則旱,矢激則遠,精神回薄,振蕩相轉,遲速有命,
有命,一作言息,又作止息。
必中三伍#14。合散消息,孰識其時?至人遺物,遺物,或作不遺。獨或作動與道俱,縱驅委命,與時往來。盛衰死生,孰識其期?儼然至湛,孰知其尤?禍乎福之所倚,福乎禍之所伏,禍與福如糾纆。
此言禍福相為表裹,執如索綯纆索也。三合曰糾。
渾沌錯紛,其狀若一,交解形狀,孰知其則?芴芒無貌,
貌,或為根。
唯聖人而後決其意,或作能決其意。斡流遷徙,固無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