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與天地共之。
建立四維,
禮、義、康、恥,謂之四維。
以輔國政。鉤繩相布,一作希。銜概相制,參偶其#27備,立位乃固。經元作織氣有常,理以天地,動逆天時,不祥有祟,事不仕賢,無功必敗。出究其道,入窮其變。張軍衛外,禍反在內,
所謂季孫之憂不在顓突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
所備甚遠,賊在所愛。是以先王置士
也,舉賢用能,無阿於世,仁人居左,
春以生之,象仁。
忠臣居前,
南方著見,象忠。
義臣居右,
秋以成之,象義。
聖人居后。
北方祕密,象聖。
左法仁則春生殖,前法忠則夏功立,右法義則秋成熟,后法聖則冬閉藏。先王用之,高而不墜,安而不亡。此萬物之本□,天地之門戶,
本□、門戶雲者,以結左仁、右義、前忠、后聖而春生、夏立、秋成熟、冬閉藏之義。
道德之益也。此四大夫或無夫字者,君之所取于外也。君者,天也。
左、右、前、后共法四時,故君象天焉。
天不開門戶,使下相害也。
束不法仁,西不法義,南不法忠,北不法聖,則天之門戶塞矣。
進賢受上賞,則下不相蔽。
修文殿《御覽》引《鵲冠子》曰:進賢者受上賞,則下不蔽善。為政者賞之不多而民喜,罰之不多而民畏。此謂進既仕之賢者也。
不待事人賢士顯不蔽之功,
信雖非事人賢士,而進之受賞,則任事之臣勸矣。故下文雲。
則任事之人莫不盡忠。
《繁露》曰:一中為忠,二之則為息。
鄉曲慕義,
邦國欣慕,斯可知矣。
化坐自端,
羊肉不慕蟻,蟻慕羶也。故彼雖慕義,而我之化坐自端。化坐自端,言恭已正南面而已。
此其道之所致,德之所成也。本出一人,故謂之天。
無二上也。
莫不受命,不可為名,故謂之神。
妙萬物而為言也。
至神之極,見之不武。一作或。
契此道者,豈有差哉。
匈乖不惑,務正一國。
災變之至,無所怛惑,姑以天下大理考正吾國之失而巳。豈曰天之有某變也,以我為有某事而致也哉。
一國之刑,具在於身。
刑于寡妻,至於兄弟,以御於家邦。
以身老一作考世,
以救於世而老。
正以錯國,服義行仁,以一王#28業。夫仁者,君之操也;義者,君之行也;忠者,君之政也;信者,君之教也;聖人者,君之師傳也。君道知人,臣術知事。故臨貨分財使仁,犯患應難使勇,受言結辭使辯,慮事定計使智,理民處平使謙,賓奏贊見使禮,
賓奏言檳,贊見言詔。《記》曰:禮有檳詔,樂有相步,溫之至也。
用民獲眾使賢,出封越境適絕國使信,制天地、御諸侯使聖。
因任之道,此其大略也。嘗試論之:古之明王無為而用天下也,豈特使仁、使勇、使辮、使智、使謙、使禮、使賢、使信、使聖哉,雖天刑人僇之餘,尚無棄者也。故戚施直縛,還條蒙嘐,侏儒扶盧,蒙映脩聲,聾者司火,眇者督繩,劓者抱關,刖者守囿,單瘠跛躋以實裔土。夫如是,故上無遺事,下無棄才。三代之所以安且久者,用此道也。雖然,知所使仁而不知其仁有大小,知所使知#29而不知其智有遠近,未可也。故曰:孟公綽以為趙魏老則優,而不可以為滕薛大夫;雍也,可使南面;赤也,可使與賓客言也;求也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;由也,千乘之國,可使治其賦也。由是觀之,則此書所雲,亦因任之大幾而已。《莊子》曰:因任已明,而原省次之。因任如此,然後可以原省。故下文雲。
夫仁之功,善與不爭,下不怨上。辯士之功,釋怨解難。智士之功,事至而治,難至而應。忠臣之功,正言直行,矯拂王過。義臣之功,
存亡繼絕,救弱誅暴。信臣之功,正不易言。貞謙之功,廢私立公。
《韓非子》曰:自營為ㄙ#30,背私為公。
禮臣之功,尊君車臣。賢士之功,敵國憚之,四境不侵。聖人之功,定製于冥冥,求至欲得,言聽行從,近親遠附,明達四通。
由是而上至於冥冥,聖人之任也。
內有挾度,
操以為驗,所謂道揆者是也。
然後有以一本無然、以二字量人。
無節于內,觀物弗之察矣。
富者觀其所予,足以知仁。貴者觀其所舉,足以知忠。觀其大拌,或作伴,亦或作祥。長不讓少,貴不讓賤,足以知禮。達或作迭觀其所不行,足以知義。受官任治,觀其去就,足以知智。迫之不懼,足以知勇。口利辭巧,足以知辯。使之不隱,足以知信。貧者觀其所不取,足以知廉。賤者觀其所不為,足以知賢。測深觀天,足以知聖。
困任、原省之要,在於知人,而知人在於有以觀之。孔子曰: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瘦哉。故此又具論之。
第不失次,理不相舛,一本作奸,一本作挈。近塞遠閉,備元變成,
元者,備之所以不困;成者,變之所以不倦。
明事知分,度數獨行。無道之君,任用么么,么么,一作幼歷。
么么,細人,俊雄之反。
動即煩濁。有道之君,任用俊雄,動則明白。二者先定,素立白墓立白蓉,一本作
七一日藻。藻,一作慕。明起,白蓉于下,明起于上。基,垂藐也。
氣榮相宰,
君臣同體之況。言氣不言血,言榮不言衛,相備也。
上合其符,下稽其實。時君一作貧意生期,待時而發。
夫賢士之居邑里也,合哉而難同,而殊知時日。時君,元作時日。
遇人有德,一作隱君子至門,
不言而信,萬民附親。遇人暴驕,萬民離流;#31上下相疑,復而如環一作不環,日夜相撓。諫者弗受,言者危身,無從聞過,故大臣偽而不忠。是以為人君親其民如子者,弗召自來,
靈台之效是矣。
故日有光,卒於美名。不施而責,一弗受或作愛而求親,故日有殃,卒于不祥。夫長者之事其君也,調而和一作知之,士于純一作屯厚,
士如勿士行枚之士。
引而化之,天下好或作如之,其道日從,故卒必昌。夫小人之事其君也,務蔽其明,塞其聽,乘其威,以灼熱人,
倚上之威,作人寒燠。
天下惡之,其崇日凶,故卒必敗,禍及族人。此君臣之變,治亂之分,興壞之關梁,國家之閱也。
閱,猶監也。
逆順利害,由此出生。凡可無學而能者,唯息與食也。故先王傳或作博道,先王,一作先生。以相效屬也。賢君循成法,後世久長;隋君不從,當世滅亡。
禹之法猶存,而夏不世王者,由是故也。
近迭第七
龐子問鶡冠子曰:聖人之道何先?鷗冠子曰:先人。龐子曰:人道何先?鶡冠子曰:先兵。龐子曰:何以舍天而先人乎?鶡冠子曰:天高而難知,有福不可請,有禍不可避,法天則戾;地廣大深厚,多利一作則而鮮威,
天尊而不親,地親不不尊。
法地則辱;時舉錯代更無一,法時則貳。三者不可以立化樹俗,故聖人弗法。龐子曰:陰陽何若?鶡冠子曰:神靈威明與天合,
神之精明實靈。
勾萌動作與地俱,
屈生日勾。
陰陽寒暑與時至,三者聖人存則治、亡則亂,是故先人。富則驕,貴則羸。兵者,百歲不一用,然不可一日忘也,是故人道先兵。龐子曰:先兵奈何?鶡冠子曰:兵者,禮、義、忠、信也。龐子曰:願聞兵義。鶡冠子曰:失道,故敢以賤逆貴;不義,故敢以小侵大。龐子曰:用之奈何?州鶡冠子曰:行枉恥禁,反正則舍,是故不殺降人。
鷹不擊伏,況於人乎?
主道所高,莫貴約束;得地失信,聖王弗據;倍言負約,各將有故。龐子曰:弟子聞之曰,地大者國實,民眾者兵強,兵強者先得意于天下。今以所見合一本作含所不見,蓋殆一本作系,一本作治不然。今大國之兵反訕而辭窮,禁不止、令不行之故,何也?
令使為之,禁使勿為也。
鶡冠子曰:欲知來者,察往;欲知古者,察今。擇人而用之者王,用人而擇之者亡。逆節之所生,不肖侵賢命,日凌;
下凌上也。
百姓不敢言命,曰勝。
上勝下也。
今者所問,子慎勿言。夫地大國富,民眾兵強,曰足。士有餘力而不能以先得志於天下者,其君不賢而行驕縊也。
己亢為驕,己滿為溢。
不賢則不能無為,而不可與致為#32。
孟子曰:人有不為也,然後可以有為。
驕則輕敵,輕敵則與所私謀其所不知為句,使非其任力,欲取勝於非其敵,不計終身之患,樂須臾之說。是故國君被過聽之謗醜於天下,而謀臣負濫監。首之責于敵國,敵國乃責則卻或作劫,
以辭那之。
卻則說者羞其弱。
以辭卻之則說,而責之者羞其弱矣,其勢鈴至於用兵。
萬賤之直,不能撓一貴之曲;
其在下者又無以回之。
國被伸或作神創,
浸大日伸。
其發則戰。
其創之發則戰。
戰則是使元元之民往死。邪臣之失薊音策也,過生於上,罪死於下。儼既外結,諸侯畜其罪,則或作責危復社稷,世主懾懼,寒心孤立。不伐伐或作代,下有威字。此人,二國之難不解,君立不復。悔曩或作晨郵過,謀徙計易。濫一作監首不足,蓋以累重;
濫為謀首,其過重矣。而一人之手豈足以障天下之目哉。
滅門殘族#33,
滅門,周官所謂屋誅。
公謝天下,以讓敵國。不然,則戰道不
絕,國創不息。
謂之伸創,以此故也。
大或作天乎哉,夫弗知之害。
以言弗知之害大矣。
悲乎哉,其禍之所極。
以言其禍可悲也已。
此倚貴離道,少人自有之咎也。
多己少人。
是故師未發軔而兵可迭也。
《近迭》名篇,蓋取諸此。
今大國之君,不聞一作問先聖之道而易事,旱臣無明佐之大數,而有滑正之碎或無碎字智,反義而行之,逆德以將之,兵訕而辭窮,令不行,禁不止,又奚足怪或作恃哉。龐子曰:何若滑正之智?鶡冠子曰:法度無以噫一本作遂意為摸。
噫,讀為噫彼小星之噫。
聖人按數循法,尚有不全。是故人不百其法者,不能為天下主。今無數而自因,無法而自備,循無上聖之或作聖人檢而斷於己明,
斷以獨見之明。
人事雖備,將尚何以復百己之身乎。
夫百己者,豈獨彼有之。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形體保神,而眾妙悉備。據今言之,其身蓋有千百於己者,然而所知才止一二,而卒于泯沒無問者,不能復之而已。
主知不明,以貴或作責為道,以意為法,牽或作牢,或作罕。時誑一作詛,或作拒。世,迢下蔽上,使事兩乖,
兩失之矣。
養非長失,以靜為擾,以安為危,百姓家困人怨,禍孰大焉。若此者,北走之日,軍敗日北。後知命亡。
投死之地久矣,乃今知之。
龐子曰:以人事百法,奈何?鶡冠子曰:蒼頡作法,一本法字在書字下#34。
蒼頜,黃帝之史,初見烏獸褫遠之逵,始造書契。
書從甲子。
日始於甲,辰始於子。
成史李官,
成史,蓋以獄成告于正者。李官,士師也。
蒼頡不道。然非蒼頡,文墨不起。
蒼雖造書不道士史,然而文墨之萌由是起矣。此百法之端也。
縱法之載於圖者,其于以喻心、達意、揚道之所謂,乃才或作巉居曼曼作受之十分一耳。
此言使無文墨而欲以其法盡之於圖,豈能盡其意之詳哉。蓋自後世觀之,書以趣便,篆不如隸,隸不如草,則圖之鈍于應務可知矣。故曰:彌綸天下之事、記久明遠、著湣湣、傳恣恣者,莫如書。湣湣,目所不見。恣恣,心所不了。
故知百法者,桀雄也。若或作透隔無形、將然、未有者,知萬人也。
此使德也,非特桀雄而已。故其知與人隔此三境,而超萬人之上也。將然不如無形,無形不如未有。取譬言之,若太易者,未有也;而太初,無形;渾淪,則將然矣。
無萬人之智者,智不能棲世學之上。龐子曰:得奉嚴教,受業有問或作聞矣。退師謀言,弟子愈恐。
鶡冠子卷上竟
#1『鈇』,《四庫》本言:『一作鐵,非』。
#2『勢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執』即古『勢』字。今從《四庫》本作勢。按:此語出賈誼《新書·制不定》,原文為『權勢法制,此人主之斤斧也』。
#3《四庫》本『權」屬上句而作『命權』。
#4『傳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傳』,誤。今據《四庫》本改。按:商王武丁有大臣傳說,原為從事版築業的奴東。
#5『默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墨』,誤。今據後文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6《道藏》本原缺『樂嗟苦』三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7《道藏》本原缺『人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8《道藏》本原缺『嗟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9『合』《四庫》本作『矣』。
#10『元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無』。
#11《道藏》本原缺『不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12『堯J,《四庫》本言:『一作撓』。
#13『矣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已』。
#14此句《四庫》本作『以廳智為造意』。百子本同道藏本作『為知』,今正。
#15『誇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誇』。
#16『以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已』。
#17『物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勿』。
#18『焉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馬』。
#19此句《四庫》本作『斯謂之調』。
#20《道藏》本原缺『微』字。今據《四庫》本補。
#21『官』,《四庫》本言『一作宮』。
#22『一』《四庫》本作『之』。
#23『紇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統』。
#24『或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成』,誤。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#25『卒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訕』。
#26『已而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而已』。
#27『其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具』。
#28『王』《四庫》本作『正』。
#29『知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智』。
#30『ㄙ』,《道藏》本原作『么』,誤。《四庫》本作『私』。今據《說文》『韓非曰:蒼頡作字,自營為ㄙ』句改。
#31『離流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流離』。
#32『為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焉』。
#33『殘族』《四庫》本作『殘疾族』。
#34《道藏》本此句原在『龐子曰:以人事百法,』下,誤。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改。
鶡冠子卷中
陸佃解
度萬第八
龐子問鶡冠子曰:聖與神謀,
子曰: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
道與人成。
子曰:苟非其人,道不虛行。
願聞度神慮成之要,奈何?鶡冠子曰:天者,神也。地者,形也。地濕而火生焉,
至陽赫赫,赫赫出乎地。
天燥而水生焉。
至陰肅肅,肅肅出乎天。
法猛刑頗則神濕,
刑與法,陰也。
神濕則天不生水。音□#1聲倒則形燥,
聲與音,陽也。
形燥則地不生火。水火不生,則陰陽無以成氣,度量無以成制,五勝無以成埶一作執。
五勝,五行之勝
萬物無以成類,百業俱絕,萬生皆困。濟濟混混,孰知其故?天人同文,地人同理,
天文地理,與人同焉。
賢不肖殊能,故上聖不可亂也,
譬如堯、舜,共工、驩兜欲與為惡則誅之類。
下愚不可辯也。
譬如桀、紂,龍逢、比干欲與為善則誅之類。
陰陽者,氣之正也。天地者,形神一無神字之正也。聖人者,德之正也。法令者,四時之正也。
季春行冬令則寒,季秋行夏令則暖。
故一義失此,萬或亂彼,所失甚少,所敗甚眾。所謂天者,非是蒼蒼之氣之謂天也;所謂地者,非是膊膊之土之謂地也。
膊,形埒也。
所謂天者,言其然物而無勝者也。
言天者,君道也,可天下之物而莫之勝也。
所謂地者,言其均物而不可亂者也。
言地者,臣道也,平天下之物而莫之亂也。
音者,其謀也。
雜比為謀。
聲者,其事也。
布散為事。
音者,天之三光也。
三光雜比于上。
聲者,地之五官也。
五官布散於下。
形神調則生理脩,
形不病燥#2,神不病濕,則生理脩矣。
夫生生而倍其本則德或作隱專已。
夫偏養其本至於過理,而不及會通之,適則自為太多,其德失乎物矣,豈足語衛生之經哉。故曰:善養生者,若牧羊然,倪其後者而鞭之#3。□一本元缺,一本字或作□,□知或作□如#4。
知無道,上亂天文,下滅地理,
天人同文,地人同理,於此見矣。
中絕人和,治漸終始。
言其治才漸首末,而已失中道也。
故聽而無聞,視而無見,
天下之事壤于冥冥。
白晝而闇,
日中見斗之義。
有義而失謐,
人之所有,不能謚之。
失謚而惑。責人所無,必人所不及,
遠其進而誅不至也。
相史于既而不盡其愛,
史,使也。從省。言不盡己之愛而責人之盡。
相區于成而不索或作營其實。
區,驅也。從省。言不竭己之忠而望人之成。
虛名相高,精白為黑,
沽于虛名而變亂事實。黑,或為墨。墨亦黑也。《詩》曰:狐狸而蒼,墨以為明。
動靜紐#5轉,
與物轉旋,如紐使之。
神絕復逆,
復有報乎上也,逆有言乎上也,言其神色距人于千里之外。
經氣不類,形離正名,
《書》曰:有形有名。形也者,物此者也。名也者,命此者也。經氣失常,故形不麗名。
五氣失端,四時不成。
陰陽並毗,四時不至,寒暑之和不成。
過生於上,罪死於下,有世將極。驅馳索禍,
其于禍也,驅車就之。
開門逃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