鶡冠子
經名:鶡冠子。戰國鶡冠子撰。北宋陸佃解。三卷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太清部。參校版本: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(簡稱《四庫》本)
目錄#1
序
卷上
博選第一
著希第二
夜行第三
天則第四
環流第五
道端第六
近迭第七
卷中
度萬第八
王鈇第九
泰鴻第十
泰錄第十一
卷下
世兵第十二
備知第十三
兵政第十四
學問第十五
世賢第十六
天權第十七
能天第十八
武靈王第十九
#1目錄原缺,據正文標題補。
鶡冠子序#1
韓子曰:《鶡冠子》十有六篇,其詞雜黃老、刑名。其《博選篇》四稽五至之說當矣,使其人遇其時,援其道,而施於國家,功德豈少哉。《學問篇》稱賤生於無所用,中流失船,一壺千金者,余三讀其辭而悲之。文字脫繆,為之正三十有五字,乙者三,臧者二十有二,注十有二字雲。陸子曰:鶡冠子,楚人也,居於探山,以鵑為冠,號曰鶡冠子。其道踏駁,著書初本黃老,而末流迪于刑名。《傳》曰:申、韓厲名實,切事情,其極慘繳少恩,而原於道德之意,蓋學之弊有如此者也。故日孔、墨之後,儒分為八,墨離為三。嗚呼,可不慎哉。此書雖雜黃老、刑名,而要其宿,二時若散亂而無家者,然其奇言奧旨奉亦每每而有也。自《博選篇》至《武靈王問》,凡十有九篇,而退之讀此,雲十有六篇者,非全書也。今其書雖具在,然文字脫繆,不可考者多矣。語曰:書三寫,魚成魯帝成虎,豈虛言哉。余竊閔之,故為釋其可知者,而其不可考者輒疑焉,以俟博洽君子。
#1鶡冠子,相傳為戰國時楚人,姓名不詳;隱居深山,用騙羽為冠,因以為號。其說『初本黃老而末流迪于刑名一。所著《鶡冠子》,《漢書·藝文志》著錄為一篇,列于道家;唐代韓愈稱所見有十六篇,北宋陸佃注本則為三卷十九篇,或疑系後人依托。
鶡冠子卷上
陸佃解
博選第一
王鈇#1非一世之器者,厚德隆俊也。
王鈇,法制也。賈子曰:權勢#2法制,人主之斤斧。夫專任法制,不以厚德將之,而欲以持久,難哉。
道凡四稽,一曰天,二日地,三曰人,四曰命。
命者,所以令之。
權#3人有五至,一曰伯己,
百於己者。
二日什己,
十於己者。
三曰若己,
與己等也。
四日廝役,
事我者也。
五日徒隸。
又其下者。
所謂天者,物理情者也。
道無所治,有之者,以稽于天所以爾也。教者,地事也。治者,天事也。
所謂地者,常弗一作不去者也。
道無所住,有之者,以稽于地所以爾也。運者,天道也。處者,地道也。
所謂人者,惡死樂生者也。所謂命者,靡不在君者也。
莫不聽之之謂命。
君也者,端神明者也。
無為而尊。
神明者,以人為本者也。
因人則逸,任己則勞。
人者,以賢聖為本者也。賢聖者,以博選為本者也。
舜發於畎畝,傅#4說舉于版築,膠鬲舉于魚鹽,管夷吾舉于士,孫叔敖舉于海,百里奚舉於市,然則選士之路豈可不博哉。
博選者,以五至為本者也。故北面而事之,則伯己者至。
北面事之,所謂承之者也。
先趨而後息,先問而後默#5,則什己者至。
先人而趨,後人而息,先人而問,後人而默,雖亦降己,異乎承之者也。是以伯己者往,什己者來。
人趨己趨,則若己者至。
人趨己趨,與之雁行者也。
憑幾據杖,指麾而使,財廝役者至。
坐則憑幾,立則據杖,指麾而使,尚為有禮焉。
樂嗟苦#6咄,則徒隸之人至矣。
人#7一作者,口口口口口口也。樂則嗟#8之,苦則咄之,不禮甚矣。苟非無恥之人,豈所甘心哉。
故帝者與師處,王者與友處,亡主與徒處。故德萬一作百人者謂之雋,
舞者,知哲聖人之謂也。
德千人者謂之豪,
此以歡之豪制名也。
德百一作萬人者謂之英。
此以草之英制名也。《毛詩傳》曰:一萬人日英。《記》曰:五人日茂,十人日選,百人日使,千人日英。今此一又以萬人日使,百人日英,益莫可考合#9。《人物誌》曰:獸之特者為雄,草之秀者為英;韓信是雄,張良是英。此言近之。
德音者所謂聲也,未聞音出而響過其聲者也。貴者有知,富者有財,貧者有身。
無知也故賤,無#10財也故貧,所有者特天地之委形而已。總括百骸謂之身,眾象備見謂之形。
信符不合,事舉不成。
一本雲舉事不成。
不死不生,不#11斷不成。
常騎兩可之地,豈足以就其斷哉。
計功而償,權德而言。王鈇在此,孰能使營?
著希第二
道有稽,
以道為央。
德有據。
以德為驗。
人主不聞要,故耑作常與運堯#12而無以無以下一有自字見也,道與德館而無以命也,義不當格而無以更也。
攘難紗兄之類是已。格,正也。幾此以不聞要而己,然則人主豈可以不知務哉。放飯流歇而問無齒,次亦無益於事也。
若是置之,雖安非定也。
言幸安也,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,而寢外其上,雖未及然,終亦叉運而己矣。
端倚有位,名號弗去。
言其違道遠矣,所存者名號而矣#13。
故希人者無悖其情,希世者無繆其賓。
方是之時,俯而徇俗、仰以阿時者至矣。
文禮之野,與禽獸同則;
羔雁雖有跪乳行列之儀,而以人文格之,野心多矣,又況無羔雁之性者,奈何同之乎。
言語之暴,與蠻夷同謂。
蠻夷,□舌者也。
夫君子者,易親而難狎,畏禍而難卻,
死義,故難卻也。
嗜利而不為非,
義然後取。
時動而不苟作,
不得已而後取。
體雖安之而弗敢處,然後禮生,
君子克己復禮,蓋充此而巳。
心雖欲之而弗敢信,然後義生。一作立。
信猶任也,君子克己就義,蓋充此而巳。
夫義,節慾而治,禮,反情而辨者也,故君子弗徑情而行也。夫亂世者,以麤知為造意#14,
造意,微矣,豈麤智之所能知哉。
以中險味道,
司巇也。
以利為情,若不相與同惡,則不能相親,相與同惡則有相憎,
小人難近如此。
說者言仁則以為誣,發於義則以為誇#15,平心而直告之則有弗信。
利令智昏,不可與明如此。
故賢者之於亂世也,絕豫而無由通,異類而無以告,苦乎哉。
益傷之也。
賢人之潛亂世也,上有隨君,下無直辭,君有驕行,民多諱言,故人乖其誠能,士隱其實情,心雖不說,弗敢不譽,
楊雄《羨新》是已。此非可以#16而不已者也。夫雄如此,而義不能繩墨者,則以有道故也。魯人曰: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,孔子善之。然則無雄之道,浮沉濁世,齷齪阿上,而欲自比于雄,亦已惑矣。
事業雖弗善,不敢不力,
此《汝墳》之所勉者也。雖非《殷其雷》之義,亦其所遇不得不爾也。
趨舍雖不合,不敢弗從。
夫在我者皆彼之所不能易,則雖譽所不譽、力所不力、從所不從,亦應世之道也。
故觀賢人之於亂世也,一作者。其慎勿慎
勿一作順物#17以為定情也。
幾此所為亂群焉#18耳,姑以遠害而已,豈真同也哉。
夜行第三
天,文也。地,理也。月,刑也。
陰以刻制。
日,德也。
陽以昭蘇。
四時,檢也。
有明法而不議。
度數,節也。
天地之節,蓋有度數存焉。
陰陽,氣也。五行,業也。
五村也。在地成形,故日業。
五政,道也。
五辰也。在天成象,故日道。
五音,調也。
聲成文,變成方,謂之音,斯之謂
調#19。
五聲,故也。
五聲因習而異,在齊而齊言,居晉而晉語,斯之謂故。
五味,事也。賞罰,約也。
賞所以約之使赴功,罰所以約之使辟咎。
此皆有驗。有所以然者,隨而不見其後,迎而不見其首,
其所以然者,道也。道無首尾,而欲從逵其所為,譬如捕風,逆之無前,從之無後。此雖顏子恍然不能定也,又況賜之流乎?
成功遂事,莫知其狀,
夫孰知之。
圖弗能載,名弗能舉,
夫巧者不能划,則辯者亦不能言矣。
強為之說曰:茴乎芒乎,中有象乎;芒乎茲乎,中有物乎;
芒者祖有,貧者似無?
官乎冥乎,中有精乎。致信究情,
夫道,有情有信,非若斷空;雖無形而非理也,要在政而究之。
復反無貌。
貌且無之,況于形乎?
鬼見一本作鬼不能見不能為人業,
露則不神,豈足以建功立事哉。故善為人業者,微矣,妙矣,雖鬼不能窺其密也。
故聖人貴夜行。
天則第四
聖王者,有聽微#20央疑之道,能屏讒權實,逆淫辭,
楊、墨之屬。
絕流語,
管、蔡之屬。
去無用,'
屠龍之技、刻楮之巧,雖號高妙,無所用之。
杜絕朋黨之門,
持祿養交背公死黨,清漬然息其上,說說然思不稱乎上,豈可開之。
嫉拓之人不得著明,
常置卑晦。
非君子衛數之士莫得當前,故邪弗能奸,禍不能中。彼天地之以無極者,以守度量而不可濫,
此況邪弗能奸、禍不能中之義。
日不瑜辰,
日月所會為辰。
月宿其列,
言宿其辰之次也。
當名服事,
當箕之名,服箕之事;當斗之名,服斗之事。、其他放此。
星守弗去,
各止分域。
弦望晦朔,終始相巡,一作選。
夫田陸降而成晦朔,月虧盈而成弦望,反覆相尋,如轉磨引鋸,豈有終窮。
瑜年累歲,
年取禾之一熟,而歲騎兩稔。
用或作肅不縵縵,
縵縵,漫滅之貌。
此天之所柄以臨斗一作計者也。
言斗臨制四一方,運乎四時,終古不武,而天道如上所謂更以臨之。
中參成位,一本作伍,一本作五。
言參天地而成位乎其中也。
四氣為政,
政法四時。
前張后極,
張,南方之星也;極,北方之星也。或言張,或言極,互相挾焉。
左角汗作魯右鐵一作越。
角,東方之星也;鐵,西方之星也。參伐一日鈇鐵。
九文循理,以省官#21眾,小大畢舉。
此言簡而不遺也。
先無怨條之患,后無毀名敗行之咎,故其威上際下交,
交元作校。
其澤四被而不鬲。
東漸西被朔南暨焉沛然,莫之能御也。
天之不違,以不離一;
所謂趣物而不兩也。
天若離一,反還為物。
天之所以異乎萬物者,抱一而已。《字解》曰:一而大者,天也;二而小者,示也。
不創不作,與天地合德,
常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,天不創而萬物化,地不作而萬物育。
節璽相信,如月應日,
日循星而進退,月應日以生死,信之至也。
此聖人之所以宜世也。知足以滑正,略足以恬禍,此危國之不可安,亡國之不可存也。
強足以拒敵,辯足以飾非,此壞之所以不可救藥也。
故天道先貴復者,
天道能複復者而已,如其自絕,雖天不可如何。
地道先貴載者,
地道能載載者而已,如其自棄,雖地不可如何。
人道先貴事者,
柳下季曰:子不聽父之詔,弟不受兄之教,雖今先生之辮,將奈之何哉。
酒亦或作借保先貴食者,
酒保,貨酒者也。此申天貴復者、地貴載者、人貴事者之況也。
待物口口也,領或作顧氣時也。
四時各領一方之氣。
生殺,法也。循度以斷,天之節也。
物不可以終通,故循度以問之。性命,自然之節也。
列地而守之,分民而部之,守或作止。
此聖人法天之節,循度以斷之,故地各有守、民各有部。
寒者得衣,飢者得食,冤者得理,勞者得息,聖人之所期也。夫裁衣而知擇其工,裁國而知索其人,此固世之所公哉。一作或。
譬之制錦而使人學裁者,末之有也。
同而後可以見天,
天道一而不二,故自其同者視之,夷、貉一家也。
異而後可以見人,
人道二而不一,故自其異者視之,肝、膽楚越也。
變而後可以見時,
常運而不停。
化而後可以見道,
庚桑子曰:越雞不能伏鵠卯,魯雞固能矣;趙往南見老子,然則道之等級見矣。
臨利而後可以見信,臨財而後可以見仁,臨難而後可以見勇,
繁霜勁風,然後可以別草木之真性。
臨事而後可以見衛數之士。九皇之制,
《春秋緯》雲:人皇兄弟九人分治天下。九皇之號,豈緣是歟?
主不虛王,
王德備矣。
臣不虛貴,階級
列等之爵,無虛授也。
尊卑名號。
言卑尊其名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