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716]吳語云:孤之事君在今日,不得事君亦在今日。
[717]韓文讀荀子雲:考其辭,時若不粹;要其歸,與孔子異者鮮矣。
[718]趙策雲: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,吾乃今然後知君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。
[719]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雲:楚一言而定三國,我一言而亡之。
[720]論語里仁雲: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。
[721]又子罕雲: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
[722]左傳成公十六年雲:今三強服矣,敵,楚而已。②
[723]莊子德充符雲: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,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?
[724]榖梁隱公元年雲:若隱者,可謂輕千乘之國,蹈道則未也。
以上諸引,上下句義相背,而無連字為轉也。「今」字用於節首,往往以代轉捩連字;而參于句中者,間有然矣。
[725]孟子告子上雲: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宮室之美為之;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年內為妻妾之奉之;鄉為身死而不受,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。
[726]又告子下雲:是故禹以四海為壑,今吾子以鄰國為壑。
[727]論語雍也雲: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,今女畫。——三引「今」字,用以指時,而亦藉以為轉也。其在句首者,國策最習見也。
[728]論語先進雲:吾以子為異之問,曾由與求之問。
[729]孟子梁惠王下雲: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,直好世俗之樂耳。——則以「曾」「直」兩狀字為轉矣。
故反正之句,所用以為掉轉之字者,難以枚舉,然終以「然」「抑」「而」及「然而」諸連字為常,故不憚再自變數則以究其用。
「然」字掉轉。
[730]漢書司馬相如傳雲:揆厥所元,終都攸卒,未有殊尤絕跡可考於今者也。然猶躡梁甫,登太山,建顯號,施尊名。
[731]又趙充國傳雲: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,然其欲避害就利,愛親戚,畏死亡,一也。
「抑」字掉轉。
[732]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雲:善哉,民之主也!抑武也不足以當之。
「而」字掉轉。
[733]左傳宣公十一年雲:牽牛以蹊者,信有罪矣,而奪之牛,罰已重矣。
[734]秦策雲:無刺一虎之勞,而有刺兩虎之名。
[735]齊策雲:今韓梁之目未嘗干,而齊民獨不也。
[736]燕策雲:本慾望以為明寡人之薄,而君不得厚;揚寡人之辱,而君不得榮。此一舉而兩失也。
[737]魏策雲:秦未索其下,而王效其上,可乎?
[738]漢書司馬相如傳雲:夫不順者已誅,而為善者未賞,故遣中郎將往賞之。
[739]韓文答陳商書雲:今舉進士於此世,求祿利行道於此世,而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,得無與操瑟立齊門者比與?
[740]又太學博士李君墓誌銘雲: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,殺人不可計,而世慕尚之益至,此其惑也。
「然而」掉轉。
[741]漢書匈奴傳雲:自是之後,匈奴震怖,益求和訂。然而未肯稱臣也。
[742]史記田齊世家雲:豨膏棘軸,所以為滑也,然而不能運方穿。
[743]韓文樊紹述墓誌銘雲:曰:多矣哉!古未嘗有也。然而必出於己,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,又何其難也!必出入仁義,其富若生蓄,萬物必具,海函地負,放恣橫從無所統紀,然而不煩于繩削而自合也。
「不然」「然後」「特」掉轉。
[744]左傳襄公十年雲:曰:『是實班師,不然,克矣。』
[745]韓文禘祫議雲:今輙先舉從議之非,然後申明其說。
[746]又上張僕射第二書雲:其指要非以他事外物牽引相比也,特以擊球之間之事明之耳。
繁引諸句,皆反正相生,文筆流動而不板滯,學者所最當取則者也。
○1參
【8.3.1】至
【8.3.4】各節。
○2引句無反正之義。
【10.7.2.5】四式既定,凡類是者,舉可隸焉。惟引四式,要皆施於段落之中。至如段落所有之結句、起句,迄無定則,然要不越連字、助字兩卷所引句式之外,學者貴觀其會通焉。
泰西方言之論句法也,四式之外,加一相因之句,即謂上下之句有相因之理,或言固然,或言所以然也。而此式于第二式意有淺深之句,與第四式反正之句,皆可歸焉。
故[747]漢書趙充國傳雲:戰而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,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。
[748]又匈奴傳雲:以為不壹勞者不久佚,不暫費者不永寧,是以忍百萬之師,以摧餓虎之喙,運府庫之財,填廬山之壑,而不悔也。
[749]秦策雲:子待傷完而刺之,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。
[750]齊策雲:非齊親而韓梁疏也,齊遠秦而韓近。——四引,上下句中,有間「故」「是以」與「則是」者,有不間者,而兩句之意,要皆有淺深異同之各別,故可隸於前式。而句法之類是者,亦皆然也。
【10.7.3.1】段落之長者,概有起句。
[751]論語季氏雲:且爾言過矣。——一提,下文申說。
[752]孟子梁惠王上雲:今夫天下之人牧,未有不嗜殺人者也。——一句決事,上文翻說。
[753]又梁惠王下雲:今燕虐其民,王往而征之,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。——下文翻說。
[754]又公孫丑上雲:人皆有不忍之心。——一句立義,下文接說。
[755]又離婁上雲: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。
[756]又盡心上雲:民非水火不生活。
[757]左傳文公七年雲:同官為寮。
[758]其文公十三年雲:晉人,虎狼也。
[759]又成公二年雲:其晉實有闕。
[760]其成公九年雲:楚囚,君子也。
[761]又襄公三十一年雲:子產之從政也,擇能而使之。
[762]又定公四年雲:以先王觀之,則尚德也。
[763]莊子人間世雲:汝不知夫養虎者乎?
[764]又雲:夫傳兩喜兩怒之言,天下之難者也。
[765]又秋水雲:且子刎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?
[766]魏策雲:夫物相多類而非也。
[767]秦策雲: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。
[768]齊策雲:今齊將近矣。
[769]秦策雲:王既無重世之德于韓魏,而有累世之怨矣。
[770]漢書司馬相如傳雲:蓋聞天子之於夷狄也,其義羈縻勿絕而已。
[771]又雲:且夫賢君之踐位也,豈特委瑣握*,拘文牽俗,循誦習傳,當世取說云爾哉?
[772]又黃霸傳雲:臣敞非敢毀丞相也。
[773]又楊惲傳雲:伏惟聖主之恩,不可勝量。
[774]又雲:夫人情所不能止者,聖人弗禁。
[775]又疏廣傳雲:吾豈老誖不念子孫哉?
[776]又匈奴傳雲:且夫前世豈樂傾無量之費,役無罪之人,快心於狼望之北哉?
[777]韓文送許郢州序雲:凡天下之事,成於自同而敗於自異。
[778]又論小功不稅書雲:君子之於骨肉,死則悲哀而為之服者,豈牽于外哉?
[779]又禘祫議雲:毀廟之主,皆當合食于太祖。獻懿二主,即毀廟主也。
諸此所引,皆于段落之始,先樹一義,以為下文展拓地步。其句式則已散見於八、九兩卷矣。
【10.7.3.2】至段落之結句,所以結束一段之意,概皆助以助字,其句式則加詳于助字篇。
[780]禮大學雲: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,能惡人。
[781]又雲: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——兩引皆所以結上文者也。
[782]論語學而雲:可謂好學也已。
[783]又是為政雲;回也不愚。
[784]又八佾雲:足則吾能征之矣。
[785]又子路雲:焉用稼?
[786]又季氏雲: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
[787]孟子梁惠王上雲:王亦曰仁義而已矣,何必曰利?
[788]又雲:古之人與民偕樂,故能樂也。
[789]又公孫丑上雲:故久而後失之也。
[790]又雲:惟此時為然。
[791]又滕文公上雲: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。
[792]又雲:而暇耕乎?
[793]又滕文公下雲:此之謂大丈夫。
[794]又雲:子以為泰乎?
[795]又雲:國之所存者幸也。
[796]又離婁上雲: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於死。
[797]又告子下雲:君子之所為,眾人固不識也。
[798]左傳文公七年雲:為同寮故也。
[799]又襄公三十一年雲:是以鮮有敗事。
[800]又定公四年雲:不然,文武成康之伯猶多,而不獲是分也,唯不尚年也。
[801]秦策雲:此所謂天府,天下之雄國也。
[802]齊策雲:則是非徒示人以難也,又且害人者也,然則天下仇之必矣。
[803]秦策雲:是王有毀楚之名,無得地之實也。
[804]又雲:一年之後,為帝若未能,于以禁王之為帝有餘。
[805]莊子至樂雲:今又變而至死,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。
[806]又人間世雲: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,可不慎邪?
[807]史記貨殖傳雲: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?
[808]漢書高帝紀雲:三者皆人傑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;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所以為我禽也。
[809]史記張陳列傳雲: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。
[810]漢書食貨志雲:此今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,盜賊有所勸,亡逃者得輕資也。
[811]又秦策雲: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,願王之勿易也。
[812]趙策雲:是使三晉之大臣,不如鄒魯之仆妾也。
[813]漢書賈誼傳雲:胡不用之淮南濟北?執不可也。
諸此引,皆以結束段落。而句法之變,止於是矣。
【10.7.4】又敘記之文,所以記事,事萬變而不齊,文必屈曲而適如其事,故其句讀長短不一。有一字者,有長至數十字者。又往往句勝於讀,①迥不若論議者之句讀錯落相間者也。史記項羽本紀、刺客列傳,漢書霍光傳,皆傳文之尤佳者,蓋皆膾炙人口,故不錄。錄其可為法者數則,而為句、為讀分注于下,則閱者庶不嘆其闕如。而種種句式,既皆論及,可謂無遺憾矣。
史記封禪書雲:少君者(頓)。故深澤侯舍人(同次)。主方(句)。匿其年及其生長(讀)。常自謂七十(句)。能使物卻老(句)。其游(讀)。以方遍諸侯(句)。無妻子(句)。人聞(讀)其能使物及不死(讀為止詞)。更饋遺之(句)。常余金錢衣食(句)。人皆以為(讀)不治生業而饒給(讀為止詞)。又不知其何所人(讀為止詞)。愈信(總上兩句)。爭事之(句)。少君資好方(讀)。善為巧發奇中(句)。嘗從武安侯飲(讀)。坐中有九十余老人(讀)。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(句)。老人為兒時(讀)。從其大父識其處(讀)。一坐盡驚(句)。少君見上(讀)。上有故銅器(讀)。問少君(句)。少君曰(句)。此器(頓)。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寢(句)。已(頓)而案其刻(讀)。果齊桓公器(句)。一宮盡駭(讀)。以為(頓)少君神(讀)。數而歲人也(句止)。少君言上曰(句)。祠灶(讀)則致物(句)。致物(讀)而丹沙可化為黃金(句),黃金成。以為飲食器(讀)。則益壽(句)。益壽(讀)。而海中蓬萊僊者乃可見(句)。見之以封禪(讀)。則不死(句)。黃帝是也(句)。臣常游海上(讀)。見安期生(句)。安期生食巨棗(句)。大如瓜(讀)。安期生僊者(讀)。通蓬萊中(句)。合(讀)則見人(句)。不合(讀)則隱(句)。於是天子始親祠灶(句)。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(句)。而事化丹沙諸葯齊為黃金矣(句止)。史記河渠書雲:夏書曰(句)。禹抑鴻水(句,冒起)。十三年過家不入門(讀)。陸行載車。水行載舟。泥行蹈毳。山行即橋。以別九州島(四平句,共一頓)。隨山浚川。任土作貢(兩平句)。通九道。陂九澤。度九山(三小句束)。然河蓄衍溢(讀。下讀起詞)害中國也(讀,起詞)尤甚(讀)。唯是為務(句)。故道河(句)。自積石(頓)。歷龍門。南到華陰。東下砥柱(三讀平)。及孟津雒汭(頓)。至於大邳(又一讀)。於是禹以為(總讀,坐動)河所從來者(靜讀)高(讀,言故)。水湍悍(狀讀)。難以行平地②(讀,亦言故)。數為敗(總讀,止詞)。乃廝二渠(句)以引其河。北載之高地(讀,「引」字止詞)。過降水。至於大陸(讀)。播為九河。同為逆河(兩讀,同上)。入于勃海(讀,皆「引」字所屬。至此「廝二渠」之句止)九川既疏。九澤既灑(兩平讀)。諸夏艾安(句)。功施於三代(又結句)。自是之後(頓,言時)。滎陽下(頓,指地)引(句之坐動)河東南為鴻溝(讀)。以通宋鄭陳蔡曹魏(頓,記地)。與濟汝淮泗會(又讀,皆「引」字止詞,句止)。于楚(頓,指地)。西方(頓,指向)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(句)。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(同上)。于吳。則通渠三江五湖。于齊。則通菑濟之間(又二句,同上)。于蜀(頓)。蜀守冰鑿離碓(頓,起詞)。辟沫水之害(讀,言故)。穿二江成都之中(句)。此渠皆可行舟(句總)。有餘(讀)則用溉浸(句)。百姓饗其利(句)。至於所過(讀)。往往引其水。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(句)。然莫足數也(句束)。
史記大宛列傳雲: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(讀,言故)。其後從吏卒(頓,起詞)皆爭上書。言外國奇怪利害(讀,為止詞)。求使(頓,即「以求使」也。至此句止)。天子為其絕遠(讀,言故)。非人所樂往(讀)。聽其言。予節(句,兩扇)。募吏民(句)。毋問(讀)所從來(又一讀)。為具備人眾遣之(句)。以廣其道(頓,自「募吏民」至此,句止)。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(讀)。及使失指(讀)。天子為其習之(讀)。輒覆案致重罪(句)。以激怒(頓)令贖。復求使(頓后之讀,至此,句止)。使端無窮。而輕犯法(句,兩扇)。其吏卒亦輒復盛推(句)外國所有(讀,為止詞,句止)。言大者(讀)予節(句)。言小者為副(同上)。故妄言無行之徒(頓,起詞)皆爭效之(句)。其使(頓)皆貧人子(讀,表詞)。私縣官齎物(讀)。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(句)。外國亦厭漢使(讀)人人有言輕重(句)。度漢兵遠不能至(讀)。而禁其食物。以苦漢使(頓)。漢使乏絕(讀)積怨。至相攻擊(句)。
韓文順宗實錄雲:〈陽〉城(頓),字亢宗(讀)。北平人(句)。代為宦族(句)。好學(句)。貧不能得書(讀,言故)。乃求入集賢為書寫吏(讀)。竊官書讀之(句)。畫夜不出(讀)。經六年(讀)。遂無(句)所不通(讀承,句止)。乃去滄州中條山下(句)。遠近慕其德行(讀)。來學者(讀)相繼于道(句)。閭里有爭者(讀)。不詣官府(句)。詣城以決之(句)。李泌為相(讀)。舉為諫議大夫(句)。拜官不辭(句)。未至京師(讀)。人皆想望風采(句)。雲(句)。城山人(頓)。能自苦刻。不樂名利(兩讀)。必諫諍死職(句)。下咸畏憚之(句)。既至(讀)。諸諫官紛紛言事(讀)。細碎無不聞達(句)。天子益厭苦之(句)。而城方與其二弟牟、容(頓)連夜痛飲(句)。人莫能窺其意(句)。有懷刺譏之者(讀)。將造城而問之(句)。③城揣知其意(讀)。輒強與酒(句)。客或時先醉(讀)。仆席上(讀)。或時先醉(讀)。卧客懷中(讀,皆言故)。不能聽客語(句)。約其二弟(讀)雲(句)。吾所得月俸(讀)。汝可度(總讀坐動)吾家有幾口(承讀)。月食米當幾何(承讀)。買薪菜鹽米(頓)。凡用幾錢(承讀,皆為「度」字所屬)。先具之(句)。其餘悉以送酒媼(句)。無留也(句)。未嘗有(句)所貯積(讀,句止)。雖其所服用(讀)切急不可闕者(讀)。客稱其物可愛(讀,設辭)。城輒喜(讀)。舉而授之(句)。陳萇者(頓)。候(讀)其始請月俸(承讀)。常往稱其錢帛之美(句)。月有獲焉(句)。
○1 『句勝於讀』不知何解。如其意為句多於讀,舉例所注又似不然。所注句讀亦有難於理解者,如河渠書「乃廝二渠」后注『句』;「北載之高地」后注『讀,「引」字止詞』;大宛列傳「其吏卒亦輒盛推」后注『句』;順宗實錄「遂無」后注『句』。
○2「難」原誤作「雖」。中華書局本史記作「難」,漢書溝洫志亦作「難」。
○3章雲:「之」,東雅堂本作「者」,注云:『今按此二句亦衍一句,疑亦以修改重複而誤也。今當削去「譏之者將」四字。』
詞語索引
A
安 131,142,143,406,408,526,527,602
B
拜 262,263
拜…為 186,263
半 117
被 279,281
本名 681,179,801,147,189,199,326,563
彼 50,82,86,90―1,147,149―51,364,366
彼其 112,150
比1(比較) 234―46
比2(記時連字) 98, 516―7
比辭 313
比讀(與比之讀、比較之讀) 64,690,696
比擬句讀 650
比擬之句 544
俾 365
畢 397
必 229,230,399,530
必也 400,565
陛下 69
邊 176
遍 153,154
弁讀連字 679
表詞 58,124,127,134,137,185,188,215,222―34,353,374,375―6,400,433―4,499,539―43,651,691
別稱 215,216
賓次 59,60―1,86,132―3,141,174―81,644
不 78,209,211,269―70,272,381―2,401―2,549―50,618,655―6
不…不… 512―3
不存(約分) 221
不得 549
不可 549
不可不 549
不能 549
不寧…又 708
不然 580,714
不如 709
不失(約分) 221
不似 601―2-
不惟 535
不亦…乎231,601
不有(=若無) 310
不…則 512
不者 413
不知 614
不足 549
C
纔 221
財 396
策命…為 187
側 177
曾 411,602,679,713
差比 234,238,240,432,651
差比之句 589
常 392
嘗 411,571
嘗已 393
臣 88
成 262
成語 411
誠1(狀字) 231,399
誠2(連字) 528―9,530
誠使 530
承動 424
承讀 359―66,561―2
承接連字 471―517
承轉連字 604
叱嗟 633
重言1(同次) 183
重言2(狀字) 331,388
重言狀字 388
重指 153,194,503
初 392,393
傳是… 187
傳信助字 538,578,598,621,624,626,627傳疑助字 536,599,617,621,627,629
垂 397
純 394
此 50,101,102,103,117,149,150,151,193―4,443,444,459―60,542,543,551,655,658
此其 112
此之謂 544
次1(格) 59,161―98
次2(序數) 218
次者 218
次之 218,412
從 287,297,462
D
大 382,386
大抵 157,158
大氏 158
大氏無慮 158
大凡 157,158
大歸 157,158
大較 158
大略 158
大率 157
大體 158
大要 157,158
大致 158
代字 50,82―5,174,199,272,329,382,416,456,461,564,651,652,656
單靜字 203
單字之句 202
但1(狀字) 231
但2(連字) 523,712
當1(動字) 261
當2(助動字) 284
當3(介字) 462―3
當4(記時連字) 516
黨(群名) 69
得 284,304,314―5,317,318,323,472,549
得無 601,614
得微 614
得以 320
等 155―6
第1(序數) 218
第2(轉捩連字) 523
調 263
調為 263
疊 396
迭接 685―6
迭句 586,610,705,707,708―10
迭言 184
迭韻 動字 352
迭韻 狀字 332,387
鼎 393
讀(豆) 61―4,83,148,193,224,225,230,235,309,418―22,435,436―7,514―5,543,555,566,571,577,636―47,651,676―99
讀之記 676―80
讀之位 680―4
讀之用 687―98